当曼彻斯特大学对90分的985学生说“不”,当华威商学院(WBS)的录取率一直在跌,留学圈似乎在集体惊呼:高分,怎么突然“失灵”了?
但如果我们冷静一点,会发现这并不是单纯的“卷疯了”,而是全球名校在重塑它们的招生哲学:他们不再只想找“成绩最优的人”,而是在寻找能与学校共成长、彼此成就的人。
图源曼彻斯特大学官网,侵删
数据揭示的“高分失灵”时代
曼彻斯特大学:从“保底王”到“学术尖兵”
过去几年,“王爱曼华”是无数申请者心中稳妥的梯队。但如今,曼大正在悄悄完成从“保底校”到“准G6联盟”学校的跃迁。
根据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Alliance MBS)入学季官方要求为例:
- 中国大陆申请者需来自认可大学名单(Recognised Institution List);
- 大部分商科硕士(如MSc Marketing、Finance)要求最低均分85+(来自211/985院校);
- 非211/985院校学生通常需要88–90分以上才能具备竞争力;
- 对语言IELTS 总分 7.0,且各单项不低于 6.5;托福不低于100,单项不低于22;推荐信、实习证明的审查趋严。
图为曼彻斯特大学,来源网络,侵删
宏观层面:整体录取率揭示“保底校”神话破灭
- 本科:在2019/20学年,本科录取率(Offer Rate)为51%,即每两名申请者中有一人能获得offer。这看起来不低,但考虑到庞大的申请基数,以及这个数据是“发放offer率”而非“最终接受率”,其竞争激烈程度已非同以往。
- 授课型硕士:在2018/19学年,授课型硕士的整体录取率已降至35%,即每三名申请者中,只有一人能获得offer。这意味着曼大硕士申请已经从“大概率成功”转变为 “小概率突围”。

图源:https://www.admissionreport.com/university-of-manchester,侵删
微观层面:王牌专业“挤破头”与冷门专业“招不满”并存
这才是数据揭示的最关键信息:不同专业间的录取难度存在天壤之别,选择远比努力重要。

图源:https://www.admissionreport.com/university-of-manchester,侵删
“地狱难度”专业(录取率低于20%):这些是商科、金融、市场营销等热门领域的代表,已经成为顶尖学霸的角斗场。
- MSc Finance and Business Economics: 录取率 9.2%(约11人中录1人)
- MSc Marketing: 录取率 15%(约7人中录1人)
- MSc Accounting and Finance: 申请量高达1228 份,其实际录取率必然极低。
结论:对于这些专业,90+的分数也仅仅是获得了入场竞争的资格,学校有充足的资本从大量高分申请者中挑选“背景最独特、规划最清晰”的那一个。
“高申请量”专业(申请数 > 1000):这些专业是大部分申请者的主攻方向,导致了激烈的内卷。
- MSc Development Finance: 1624份申请
- MSc Marketing: 1344份申请
- MSc Commercial Project Management: 1271份申请
结论:涌入这些“热门”赛道的申请者,很大程度上是在进行一场同质化竞争。你的PS如果无法让你在千份申请中脱颖而出,分数再高也容易被淹没。
“价值洼地”专业(录取率高于90%):同时,曼大大量人文、社科和特定理工科专业存在“招不满”的情况。
- MA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录取率 98%
- MA Human Rights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录取率 96%
结论:这并非说明这些专业质量不高,而是反映了申请者群体盲目追逐“热门”而忽略“匹配” 的普遍心态。一个对商业感兴趣的学生和一个人权活动家,本应拥有截然不同的学术路径。

图源:https://www.admissionreport.com/university-of-manchester,侵删
华威大学:从WBS到WMG的“内卷双螺旋”
1.WBS:顶尖商学院的再筛选
华威大学官网专设的Postgraduate Application FAQs与MSc课程说明页(Management、International Business 等) 提到了:
- WBS评估不仅看学术均分(通常需英国2:1学位或中国等效约85+),更重视个人陈述中体现的职业目标、社会责任意识与领导潜力;
- 招生过程可能包含线上或线下面试(Video Interview),用于评估申请者的沟通与领导潜力,而非单纯学术表现;
图为华威大学,来源网络,侵删
此外,依据权威招生数据库 Collegedunia (2025) 报告,WBS整体录取率仅约13%,每100名满怀希望的申请者中,只有约13人能成功。这个数字远低于曼大许多热门专业,直观地揭示了其“精英化”的定位。
在如此低的录取率下,高分仅仅是最基础的“准入门槛”。学校拥有海量的、均符合学术硬性标准的申请者池,因此,它必须使用超越分数的标准——如个人陈述、推荐信、面试表现等——来进行二次、三次筛选。
从独立第三方商业教育榜单与媒体报告(如 TopUniversities 2025 Business Analytics Ranking)来看,WBS MSc Business Analytics 的录取率约40%以下,招生强调定量能力与IT统计背景 。

图源:https://collegedunia.com/uk/college/2697-warwick-business-school-coventry/admission,侵删
2.WMG:从“低调学院”到“实力风口”
根据华威大学制造工程学院(WMG)官方信息,WMG近年来在硕士项目中引入了更严格的录取及评估机制:
- 多个热门项目(如 Programme and Project Management MSc、e-Business Management MSc)要求申请者具备至少英国2:1学位或同等学历,也接受有相关工作经验的2:2学位申请者,强调综合背景判断。

图源学校官网,侵删
- 2024年起,WMG明确在官网中说明,申请者需“demonstrate practical engagement with engineering or management projects”,即申请人应展示实际参与工程或管理项目的经历,反映“能动手、能落地”的能力,这一点在项目介绍页和招生要求中有体现。
“唯一申请”规则:迫使申请者进行深度自我审视与匹配
- 核心政策:“请只申请我们的一个课程;不要提交多个申请。”
- 这是最有力的证据之一。WMG通过制度强制申请者进行“精准匹配”。它不是在售卖商品,而是在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伙人”。这条规则迫使你必须在申请前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和课程研究,回答:“在WMG的众多课程中,哪一个与我的职业轨迹和抱负最完美契合?” 这种前置的、深度的思考,正是从“我要上名校”转向“我们彼此成就”的关键一步。

图源学校官网,侵删
- 面试环节部分是根据项目和申请情况而定,也是为了深入了解申请人与专业领域的衔接和应用能力,硕士项目文书需突出“学以致用”的逻辑。
录取偏好趋势变成了:
- 工科背景+项目经验的学生更吃香;
- “跨界能力”成为关键评估维度;
- 文书中如何讲清“学以致用”的逻辑,决定成败。
无论是曼大还是华威,高分从“充分条件”变成了“必要条件”。过去,高分可以“换录取”;现在,高分只能“换机会”。名校正在寻找的不仅是“聪明的学生”,而是能让“彼此发光”的未来合作者。
图为华威大学,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名校要“反唯分数”?
从表面看,这是“录取标准更高”的趋势;但从根本上看,这是教育理念的转向。
1.学校在竞争“生源质量”而非“分数高低”。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3/24学年,中国大陆学生在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注册人数约为15.4万-18万人之间,依然是英国最大的非欧盟留学生群体之一。国际教育专家普遍指出,高排名大学(通常指英国Top 30)在招生中依旧维持中国申请者的增长,尤其在研究型和热门学科方向招生竞争非常激烈。

图源:
https://sturents.com/student-accommodation-news/en/2025/05/06/hesa-2023-24-academic-year-data-how-have-international-student-numbers-changed-/3460,侵删
英国大学招生服务系统(UCAS)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学生通过UCAS申请英国本科课程的人数创新高,较2024年增长约10%,达到33,870人。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院(HEPI)指出,这一增长主要集中在高排名大学,而中低排名高校的中国学生数量反而下滑,造成“供远大于求”的局面。

图源:
https://thepienews.com/ucas-record-number-of-chinese-undergrads-applying-to-uk-unis/,侵删
2.课堂多样性成为学校声誉的隐性资产。招生官希望课堂能容纳不同国籍、行业、文化背景的声音。高分统一、思维雷同,反而削弱了这种“多元共建”的目标。名校的核心使命,已经从“传授知识”转向“创造网络”。学生不是来“拿文凭”的,而是来“构建共同体”的。因此,学校会更重视你能否为它的学术生态带来增量价值。
写在最后
当曼大和华威用新规告诉我们:“高分”不再保证“好结果”,也许我们更该庆幸留学正在回到它最初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