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校“民调”显示:70%学生交朋友前先“审查”政治立场 不站队就不是自己人?

你刚熬完一场统计学 midterm,顶着一头鸡窝,蹒跚进宿舍厨房要给自己煮一包泡面,正碰上俩白人舍友也在。大家的话题原本很平和,从“如何科学使用 ChatGPT”到“教授是不是在暗示我们都要挂科”。但当其中一个小哥突然问了一句:“你们是不是都支持……俄罗斯侵略乌克兰?”

三分钟后,泡面还没煮熟,友情已经开始凉了。

最近,布朗大学校媒《The Brown Daily Herald》的校园民调炸出了一个小瓜:近七成学生交朋友时会看重对方的政治立场。号称“自由、包容、开放”的常春藤校园里,友情的起点居然变成了政治面试。

藤校“民调”显示:70%学生交朋友前先“审查”政治立场,不站队就不是自己人?

有人说,这是一代学生政治意识高涨的体现;也有人觉得,这只是焦虑的另一种外溢 —— 害怕被误解、害怕踩雷、害怕“站错边”。

藤校“民调”显示:70%学生交朋友前先“审查”政治立场,不站队就不是自己人?

布朗向来是八所藤校里最崇尚“自由”的那一个。

从课程设计到校园氛围,一切都透着“我不喜欢规矩”的味道 —— 没有必修课、没有GP要求、甚至连“学什么”都可以自己定。但在思想层面,这种自由有时反而显得出奇地统一。

藤校“民调”显示:70%学生交朋友前先“审查”政治立场,不站队就不是自己人?

你很容易发现,校园公告板上贴满了环保、LGBTQ+、种族平权、反化石能源的活动传单;学生组织的讨论会,主题从“去殖民化的教学法”到“反资本主义饮食实践”,应有尽有。

看上去,这是一个充满正义与理想主义的乐园。但在这样一个高度政治化的语境中,“思想一致”逐渐被视为一种社交安全感。

在布朗,支持枪支管制、关注气候变化、反对企业剥削……这些立场几乎成了社交圈的“通关密码”。就连平时的coffee talk,也要小心用词,不然你的一句“我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都可能让空气安静十秒。

藤校“民调”显示:70%学生交朋友前先“审查”政治立场,不站队就不是自己人?

对留学生而言,这种氛围尤其微妙。很多来自亚洲的学生习惯把政治话题当作私人领域,不太愿意在公共场合表态。但在布朗,这种沉默往往被误读为“冷漠”甚至“保守”。在美国校园的语法里,“不表态”有时就等于“默认压迫者”。

于是一些童鞋陷入两难:发声,怕被贴上“你不懂本地语境”的标签;不发声,又被质疑“为什么沉默”。

在这种高敏感度的社交生态里,“包容”本身开始出现一种讽刺性的悖论:当你声称包容一切,却无法容忍“不同意见”时,包容就变成了同温层。

藤校“民调”显示:70%学生交朋友前先“审查”政治立场,不站队就不是自己人?

布朗的自由,不再意味着“各种声音都能被听见”;而更像是一种柔和的共识:“我们当然欢迎不同观点,只要它跟我们差不多就行。”

藤校“民调”显示:70%学生交朋友前先“审查”政治立场,不站队就不是自己人?

这次布朗校媒的调查,实际上只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在结交新朋友时,对方的政治立场对你而言有多重要?”选项则是“非常重要”“有些重要”“中立”“不咋重要”“完全不重要”五种。

结果很“布朗”:67.6% 的学生回答“重要”或者“非常重要”。

藤校“民调”显示:70%学生交朋友前先“审查”政治立场,不站队就不是自己人?

接近一半受访学生表示,他们“更愿意与政治立场相似的人建立关系”;而只有16.3%认为“不怎么重要”或“完全不在意”。

数据的细节更有意思:高年级的学生交朋友时比低年级的学生更看重政治立场。比如大约57%的大一新生认为交友时政治立场重要或者很重要,但到大四时这一比例就上升到了75%。

藤校“民调”显示:70%学生交朋友前先“审查”政治立场,不站队就不是自己人?

如果以种族背景来划分,最不看重政治立场的居然不是亚裔而是北非和中东的阿拉伯裔。但即便是阿拉伯裔,交友时看重政治立场的比例也超过了60%,而最看重政治立场的黑人,这一比例直接来到了81.4%。

此外,还有女生(82.1%)交友比男生(50.7%)更看重政治立场,性取向弯的(83.6%)比直的(57.1%)更看重政治立场等等结论。

藤校“民调”显示:70%学生交朋友前先“审查”政治立场,不站队就不是自己人?

换句话说,在号称最包容的校园里,“立场”成了新的阶级。

reddit 上学生的解释也颇具代表性,有人说:“我只是想避免争吵。”有人则认为:“如果连价值观都不一样,还能算朋友吗?”也有人干脆地承认:“我怕被别人误会成那种人。”

其实这并非布朗独有 —— 它只是最坦率地说出了一个更普遍的真相:社交网络与身份标签交织的时代,起码在美国大学校园里,友情早已不是情感共鸣,而是立场认证。

藤校“民调”显示:70%学生交朋友前先“审查”政治立场,不站队就不是自己人?

在国内大学校园里,大学友情的核心是仍然首先是“聊得来”,但在海外精英大学校园的语法里,正确的顺序其实是:“立场一致 → 语气温和 → 聊得来”。

友情模板上好似列出几行勾选框:

✅ 支持环保✅ pronouns 写在 bio 里✅ 拒绝看某几家媒体✅ 不转特朗普视频

恭喜,友情通过审核,请进群。

藤校“民调”显示:70%学生交朋友前先“审查”政治立场,不站队就不是自己人?

这种“过滤式交友”有点像当代年轻人的风险管理逻辑。一个信息过载、道德竞争、随时可能被“cancel”的环境里,“政治合拍”成了一种社交安全策略。就像防晒霜未必能保证你不会晒伤,但至少让人心安。

但问题在于,这种安全感是以“排除”为代价的。最开放最有接受力的年轻人都越来越擅长筛选“正确的朋友”,可能意味着整个社会都在失去与“不同”的人相处的能力。

藤校“民调”显示:70%学生交朋友前先“审查”政治立场,不站队就不是自己人?

对于留学生来说,这种紧张感更复杂。他们身处异文化政治空间,语言、历史、立场都不完全同步。有时,你明知道“该说什么”,却又觉得那不完全是自己想说的。

比如课堂讨论中,中国童鞋点头附和多数观点,但并不过多评价;下课后,却在微信上对朋友吐槽:“我甚至连反驳他们的兴趣都没有。”这种“两层表达”的状态,并非虚伪,而是一种文化生存术,如何既不冒犯他人,又能保留一点属于自己的模糊。

把政治立场视作交友门槛,这不是政治热情的胜利,而是差异容忍度的倒退。真正成熟的“多元”,不是所有人都想法一致,而是可以和不同想法的人共处一室,不必时刻紧张。

人们常常因为害怕遭到他人反对和评判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能够以真诚的好奇心和渴望了解不同观点的愿望来对待政治分歧,那么他们“将会受益匪浅,因为别人会更加愿意与你交流”。

政治学&国际关系科研项目

藤校“民调”显示:70%学生交朋友前先“审查”政治立场,不站队就不是自己人?藤校“民调”显示:70%学生交朋友前先“审查”政治立场,不站队就不是自己人?藤校“民调”显示:70%学生交朋友前先“审查”政治立场,不站队就不是自己人?藤校“民调”显示:70%学生交朋友前先“审查”政治立场,不站队就不是自己人?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6年上海文来高中国际部招生简章!8个班级招生200人!

下一篇

IEPQ选题灵感|西贝VS鸡排哥:餐饮信任战背后隐藏的黄金选题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