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学“简体字考试”惹众怒!香港教育局表态!

继香港沙田官立小学简体字风波后,香港又一间官校小学准简体字应考呈分式!

香港小学“简体字考试”惹众怒!香港教育局表态!

近日,香港沙田官立小学宣布在校内测验及考试中接受学生使用规范简体字作答,原本旨在照顾新来港学生的举措,却在家长群中炸开了锅。

香港小学“简体字考试”惹众怒!香港教育局表态!

有家长直言这是“牺牲本地生利益”,也有家长担忧香港繁体字文化受到冲击。而校方则强调,这仅是“为内地背景学生提供更友善的评核环境”,繁体字仍是教学主流。

家长斥对本地生不公

“考试就是争分夺秒”,这是每位学生和家长都深有体会的。

而香港小学呈分式直接关联香港升中学校派位!

据《香港01》报道,家长曾小姐(化名)在一个商业节目中算了一笔时间账:“繁体字‘龜’字有16画,简体字‘龟’只有7画;‘體’字21画,‘体’字仅7画。一笔一画累积下来,我家孩子可能要比别人多花好几分钟写字。”

这几分钟,在考场上足以决定一道大题的成败。当别的孩子已经在审下一题时,你的孩子还在埋头苦写——这样的场景,成了许多本地家长心中的刺。

一位家长在社交媒体上直言:“我们不是不包容,但公平必须是双向的。为什么不是让新来港学生适应本地规范,反而要我们让步?”

更让家长忧心的是评分公正问题。曾小姐向学校咨询教师是否接受过简体字培训时,校方坦言“有指引但没时间培训”。

“老师自己都认不全简体字,怎么判断错别字?”这个问题击中了教育公平的另一个痛点。

有家长举例说明:“简体字中,‘干’字对应繁体‘乾’和‘幹’两个字,如果学生用错语境,老师能及时发现吗?”教师培训是否跟上政策变化,成为家长们质疑的焦点。

人才引进大潮下的教育新挑战

这场争议背后,是香港人口结构变化的缩影。随着“高才通”等人才引进计划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内地家庭选择香港作为新发展起点。

数据显示,各项人才计划已收到逾52万宗申请,超过35万宗获批。这意味着数以万计的新生源正进入香港教育体系。

面对这一变化,香港多所学校已采取不同应对策略:有的为新生设两个月过渡期,有的私立学校长期允许简体字作答,国际学校更是直接提供简体字教学。

事实上,根据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现行政策,考生应考时确实可于中文答卷使用合规的简体字,也可在同一答卷中同时使用繁体字和简体字。

沙田官立小学的做法,正是这一大背景下的尝试。校方强调,这是“校本决定”,旨在照顾学生多元背景,且繁体字教学地位不变。

香港小学“简体字考试”惹众怒!香港教育局表态!

香港教育局回应

香港教育局对此的回应显得审慎而平衡。

局方表示,教学语言政策未有改变,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繁体字,以便融入香港社会。

如同学尚未学习繁体字,学校定必给予适切支援,照顾他们在过渡时期的需要。至于学校考试、测验及练习,是否容许学生用简化字作答,则要视乎校本的教学实况而定,例如考虑学习重点、评估重点等因素,不能一概而论。

同时,教育局也认可学生应掌握简体字认读能力,以拓宽阅读视野和加强与内地沟通。这一立场自2016年延续至今,体现了一贯的政策导向。

既要维护本地文化特色,又要适应融合发展需要。

香港小学“简体字考试”惹众怒!香港教育局表态!

面对这一争议,我们或许需要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是要求所有学生使用同一套书写系统?还是根据学生背景提供适当过渡安排?是坚持“一刀切”的标准化?还是采取“因材施评”的灵活性?

香港作为国际都会,其教育体系始终面临融合多元文化的挑战。这次繁简字之争,不过是这一长期课题的最新表现。

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共同进步。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在维护教育公平的同时,展现香港作为国际城市的包容性?这道考题,不仅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思考。

今天的内容分享到这啦。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国际生11月都在备考这六大理科竞赛:BBO/USABO/物理碗/UKCHO/欧几里得/Kaggle

下一篇

免英语拿身份+大专可申!香港都会大学新增中文授课硕士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