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几个家长问我孩子学法学的事。说实话,每次看到那种满怀期待的眼神,我都得先深吸一口气。不是想泼冷水,是这个专业现在的处境,真得让人把话说在前头。
根据最新的数据,法学已经连续多年被放进就业预警名单,2024年更是成了"新四大天坑"之一。全国六百多所高校开法学,毕业生一抓一大把,可司法考试通过率常年在10%到30%徘徊。这意味着,十个法学生里,可能只有一到三个能拿到敲门砖。更扎心的是,本科毕业的平均月薪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六七百块。这些数据不是吓唬人,是想让你先看清路有多难走。
但难走不等于不能走。我去年带的一个学生,现在就在红圈所实习,月入过万不是问题。区别就在于,大学这四年你到底怎么过。
大一:别急着跑,先站稳脚跟
很多新生一进校门就嚷嚷着要实习要科研,结果基础课都学不明白。法理学、宪法学这些听起来枯燥的课,就是地基。地基不牢,后面全是虚的。我的建议是,大一就做三件事:
第一,把绩点拉到3.5以上。别信什么"大学成绩不重要"的鬼话,没有这块敲门砖,律所实习的门你都摸不到。第二,把英语六级过了,分数越高越好。现在好点的律所,六级550分是起步价。第三,参加一次模拟法庭或者辩论赛。不是为了得奖,是让你知道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吃这碗饭。有个学生大一参加完模拟法庭,发现自己一辩论就紧张,后来果断转向企业法务方向,现在混得也不错。
大二:实习要找对,别瞎忙活
大二暑假是黄金实习期,但很多家长和孩子都犯一个错:盲目追求大所名所。一个二本学生非要挤进红圈所,结果只能打杂,盖个章、送个文件,学不到真东西。我的原则是:宁当鸡头,不当凤尾。
去基层法院、区县检察院,或者本地有点名气的中小律所,能让你真正接触案子。去年我帮一个学生联系了区法院的实习,三个月跟了二十多个案子,从立案到庭审全流程走一遍。这份实习经历写在简历上,比什么都有说服力。另外,大二开始要参加竞赛,模拟法庭、法律文书写作这些,拿不拿奖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你能在备赛中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还能认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大三:科研是分水岭,
别再说文科生做不了
这是我最想强调的部分。很多家长觉得法学是文科,科研是理科的事,大错特错。申请名校,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科研经历都是硬通货。我辅导过一个学生,双非背景,绩点3.6,靠什么拿到香港中文大学的offer?就是一篇关于数据跨境流动的研究论文。
大三上学期,你必须主动联系老师,加入课题组。别害羞,直接发邮件问:"老师您好,我对您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能否跟您请教?"大部分老师都缺干活的学生。进去之后别挑活,整理案例、翻译文献、收集数据,这些都是基本功。我当年带的一个学生,就是从给导师整理案例开始,后来发现了一个法律适用的漏洞,导师带着他发了篇CSSCI扩展版,直接保研了。
如果学校没项目,就去找校外资源。现在有很多线上科研项目,比如UCL教授的课题,研究国际商法、反垄断调查这些热点。参加这种项目,你能拿到教授的推荐信,还能系统学习研究方法。记住,别贪多,把一个项目做深做透,比参加十个项目都强。
大四:考研、留学还是就业,
早做选择
到了大四,三条路摆在你面前。想进公检法?考研几乎是必经之路,现在市级以上单位基本要求硕士。想去好律所?要么你有顶级实习经历,要么有研究生学历。想留学?雅思7.5是门槛,单项不低于7.0。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那些大三就明确目标的学生,成功率最高。有个学生大三确定要出国,暑假留校两个月把雅思刷到7.5,同时跟着导师做跨境电商法律问题的研究,大四上学期就拿到了爱丁堡大学的offer。反过来,那些摇摆不定,考研考一半又想留学,结果两头都没落着。
给家长的三个实在建议
第一,别逼孩子死磕司法考试。这条路太窄,考不过不代表没出路。企业法务、合规、知识产权,甚至法律科技,都是新方向。我带的几个没通过司考的学生,现在做法务担保、合规审查,年薪二十万起步。
第二,钱要花在刀刃上。别盲目报几万的培训班,不如花几千块找个靠谱的导师,一对一指导做科研。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比一堆证书管用。
第三,接受现实,调整预期。如果孩子是双非院校,就别盯着红圈所和最高法。地方国企、中小型科技公司、金融机构的法务岗,都是不错的选择。有个学生去了一家做跨境电商的公司,处理海外合规,三年后年薪三十万,比很多律师都强。
法学这个专业,早就不是背背法条就能吃饭的时代了。它需要复合能力,需要国际视野,需要商业思维。大学四年,步步为营,才能把这个"天坑"变成"金矿"。别焦虑,也别躺平,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出路自然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