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至10月,宁波市接连发生多起针对海外留学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多名在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求学的学子接到自称电信运营商、腾讯安全中心或国内执法部门的诈骗电话,随后被层层转接至“上海浦东公安”“福州公安”或“上级检察长”等虚假身份。

(来源:网络)
对方谎称学生涉嫌违法犯罪,并诱导其使用Telegram、Teams等社交软件进行单线联系,进而要求开启屏幕共享、实时报告行踪并向身边人保密。
如今诈骗分子的触角竟开始伸向高知人群。以往,人们普遍认为高学历、高知识水平意味着更强的防骗能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诈骗分子针对高知人群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看似 “高端” 的骗局。
最近发生的典型案例
部分学生与家长认为反诈常识毫无用处,最终蒙受重大财产损失,有的为“自证清白”向骗子直接转账,有的被迫缴纳高额“保证金”,更有家长轻信了被电诈裹挟的子女所编造的谎言进行转账,损失巨大。
案例一
9 月 2 日,正在海外就读的小丽(为保护隐私使用化名)接到一通陌生来电,对方自称 “国内公检法工作人员”,语气严厉地告知她:其护照被他人盗用,已牵涉进一起重大电信诈骗案件,目前已被列为 “犯罪嫌疑人”。
在通话过程中,对方不断施加心理压力,声称可协助“摆平”此事,但严厉强调必须严格保密,不得告知家人,还要求小童实时报告行踪。在持续言语操控与威胁下,小童陷入恐慌,未向父母透露实情。

随后,诈骗分子诱导她虚构“被美国移民局核查,需20万美元财产证明”的事由,并谎称同学已代为垫付,要求父亲将钱款转至所谓“同学”账户,承诺事后返还。9月20日,小童父亲向所谓的“同学”账户转账。
直到10月29日凌晨,小童才意识到被骗并向父母坦白,父亲随即向中河派出所报案。然而,由于从转账到报案已时隔一个多月,资金被不法分子层层转移,追回难度极大。
案例二
9月22日下午,刚抵达英国留学仅一天的18岁学生小晨,接到自称“EE电信公司”的来电,称其名下有一张电话卡因发送骚扰短信将被停用。
小晨表示并未办理该卡后,电话被转接至“上海浦东警方”。一名自称警官的人员告知其名下银行卡涉及一起“跨国洗钱案”,要求配合调查。
诈骗分子随后引导小晨下载Telegram软件,以“配合监视居住”为由,要求其连续多日保持视频通话状态,并强调该案属“机密”,严禁向任何人透露。

9月24日,对方以“取保候审”为由要求缴纳60万元保证金。10月3日至6日期间,小晨陆续向指定账户转账近60万元。直到10月7日晚,他才意识到受骗,终止视频并告知国内父亲。其父亲立即至钟公庙派出所报案。
申请时的诈骗手段
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话,不是诈骗骗不到你,只是你暂时还没有遇见到那个适合你的骗局。否则不会反诈宣传每年都在强调,诈骗案却年年都有...
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针对留学生或者是准留学生的诈骗手段。
保分考团
无论是雅思、托福,还是GMAT、GRE、IB、A-Level、AP,都有诈骗分子混入其中。
大数据将他们的广告推到了你的手机里,然后其实考不出理想分数的你那么歪心思去联系了他们。
还有包录取事件也频发,香港大学出了一件大事,引发学术界震惊,并迅速成为了香港媒体报道和社交平台讨论的焦点!
这几年,从内地来香港读书的学生是越来越多了,但灵活高效的申请制度也给了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的机会⋯⋯
不少留学中介推出“保录取”服务,宣称只要缴纳天价中介费,就可以保证学生被指定学校录取。
想要留学,便是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尽最大努力申请更好的学校,而不是想着“能力不够,金钱来凑”!自身的努力十分重要。
派对陷阱
邀请留学生参加一些看似高端的派对或者是聚会,可能会诱导留学生使用违禁药物或者是非法物品,并留有录像证据。
也有可能使用一些非法药物迷晕目标之后实施绑架勒索。
但其实针对人身安全的骗局终归是少数,更多的是进行财务诈骗的手段。
👉假装入境处说你的身份证明文件、资金证明文件有问题
👉假装海关说你的行李有违规物品
👉假装校方说你获得了奖学金,学费贷款资格或者跟你说学费缴纳的账户出了问题
👉或者是假装校友房东骗取你的信任,然后诱导你进行投资,或者是找你借钱,找你求助之类的诈骗手段
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还有一些少见的:
👉比如获取了你的个人信息之后,用AI换脸的视频发给你的家人进行诈
利用兑换外汇诈骗
今年1月,在英国留学的张某就遭遇了兑换英镑骗局。
事主张某因急需兑换英镑缴纳学费,便在留学生群里发布了求助信息,这时群内一“高人”回复称有特殊渠道,可快速兑换。
张某随即添加对方联系方式,对方称需先转账再将英镑转到张某账户,熟悉的配方,永远是先要钱。
张某第一次转了4900元人民币,但没有收到英镑,对方称要张某与其同事对接转账事宜,随后张某又添加了“同事”的微信,在“同事”话术的诱导之下,先后向对方账户转账8笔,累计58万元,均未收到英镑,方知被骗。
收取保释金诈骗
骗子通常冒充大使馆或警方,以“恐吓”为开场,声称你违反了国际身份规定、涉及漏税或卷入刑事犯罪,威胁将对你进行遣返或监禁。
随后,他们要求你按照指示操作,如向所谓的“安全账户”转账,或提供个人银行信息。

(来源:新闻)
最新的骗局甚至会伪装成国内公安局,要求下载特定软件做笔录,甚至全天监控。随后,他们会以“取保候审”为由,要求支付保证金。
北爱尔兰的一名学生被两名冒充中国警察男子威胁,称如果她不付钱就被逮捕,最终被骗走了200,000英镑。
学费诈骗
骗子常冒充高校财务人员,以虚假优惠承诺并冒充校方通知,诱骗留学生及家长转账至假冒学校账户。

(来源:小红书)
英国剑桥大学校报曾报道,称有骗子冒充财务人员对国际留学生实施诈骗。

(来源:外网新闻)
诈骗者先是发送邮件,要求学生填写一份包含各种个人详细信息的Google表格,随后又要求学生将2024-25年的学费存入某账户以获取“15%的学费折扣”。
冒充使馆人员
留学生遇到谎称政府官员的诈骗屡见不鲜,此前,杜克大学留学生被“FBI”告知涉嫌犯罪!为不被遣返被骗130万...
程同学接到一通电话,说因涉嫌一起跨国诈骗案,她被联邦调查局(FBI)盯上了,还是中美联合办案。
对方自称是美国互联网投诉中心IDC工作人员,说小程被数十人投诉参与了一起跨国诈骗活动,涉案人员200余人,主犯已经归案了,现在要联系中国大使馆把小程引渡回国受审。
截图显示,对方还将语音电话转接给了协办案件的国内“xx市公安徐警官”。
(聊天截图)
这位“徐警官”告诉小程:“现在这个案件涉及中美两国,在国内已经有十多人实名控告你了,一旦罪名查实,你立刻会被引渡回国受审。”说完,“徐警官”发来一份《控告书》,白纸黑字,落款处有法官的姓名,盖着红章,十分正式。

(全是骗子)
另外,一些骗子还会称自己是IRS(美国税务局),声称受害人没有交税要被驱逐出境。对方还直接说出了留学生的学校、专业、家庭住址等信息,并说如果不补税,立刻会被遣返。
留学生防骗指南
牢记“三不”原则:
👉不轻信陌生来电
👉不点击可疑链接
👉不向陌生人转账
关键识别技巧:
👉真警察不会电话办案
👉真学校不会索要保证金
👉真换汇不会要求先付款
紧急应对措施:
👉立即挂断可疑电话
👉保存所有证据截图
👉第一时间报警:110/96110
👉外交部全球领保热线:+86-10-12308
学生须知
牢记“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办案”,绝不会要求当事人通过社交软件私聊、开启屏幕共享,更不会以“保证金”、“解冻金”名义要求转账。
接到陌生来电时,首先通过号码归属地、通话内容判断真伪,凡涉及“涉案”、“转账”、“保密”等要求的,一律先核实。
不轻易下载陌生 APP,不向他人透露银行卡密码、验证码、身份证号、护照信息等敏感内容,遇到疑问及时联系国内家人、学校国际办公室或中国驻外使馆。
保存当地警方、中国驻外使馆、国内反诈中心的联系方式,一旦疑似遭遇诈骗,第一时间报警并寻求帮助。
家长警惕
若孩子突然提出“缴纳保证金”、“财产证明”、“垫付费用”等大额资金需求,务必多方核实,通过视频通话、联系孩子同学或学校等方式确认情况,切勿盲目转账。
主动关注反诈宣传,了解针对留学生的常见诈骗套路,与孩子约定 “资金往来确认暗号”,避免被骗子利用孩子的身份行骗。
遇到疑似诈骗情况,可拨打国内 96110 反诈咨询热线求助,或直接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海外留学诈骗的手段层出不穷,手法不断更新迭代,让人防不胜防。
诈骗分子之所以选择中国留学生作为目标,主要因为他们通常经济条件较好,心思单纯,容易被诈骗分子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