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本地生名额增至7500个香港升学优势有何变化?

前面,我们探讨了DSE27届受养人在申请香港高校时所属的申请池问题。

不少家长来询问,除了已经了解的申请池子归属情况,近期非本地生池子规模调整为7500个,这一变化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政策考量,又会对孩子的升学带来哪些具体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跟大家一起客观聊聊~

01、非本地生池子变7500个是指什么?

在香港DSE升学体系中,“非本地生池子扩容至7500个”来源于2025年《施政报告》中的一项重要调整:

自2026/27学年起,香港每所资助高校的非本地生录取上限,将从目前本地学额的40%提升至50%。

以港八大共计约15000个本地学额为基础计算,非本地生池子将增加约1500个名额,即从原来的6000个扩展至7500个;

非本地生名额增至7500个,香港升学优势有何变化?

图源:网络

02、港籍生学位,是否受影响?

许多家长担心,港八大对非本地生扩招,是否会挤压港籍生的学位

在此,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不会。

简单来说,港八大每年提供给本地港籍生的录取学位始终固定为15000个。而非本地生学额增加到50%,即7500个。这两者相加,构成了港校本科每年的招生学额。

港府特意强调,本地生和非本地生属于不同的池子本地生竞争15000个学额,非本地生竞争7500个,彼此完全独立,不存在任何竞争关系。

03、政策调整,背后有哪些深层逻辑

1、需求激增

香港高校凭借其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拥有五所百强大学),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大量学子的目光,非本地生申请量持续攀升。以港大为例,2025/26学年申请量高达2.5万宗,然而学额却仅有1500个,竞争比例达到了17:1,可谓竞争激烈;

2、人才战略

香港面临实质性的人才资源压力;根据港府规划,香港将在 2028 年面临 18 万劳动力缺口,尤其集中在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通过扩招非本地生,并配合现有的IANG签证政策(允许非本地毕业生留港24个月),香港希望将更多优秀国际学生转化为本地人才资源。将优质人才转化为产业中坚力量,填补劳动力缺口。

3、教育枢纽定位

提升非本地生比例是香港打造 “国际教育枢纽” 的关键一步。多元的生源结构能增强校园国际化氛围,提升香港高校的全球影响力,同时呼应 “大力招揽国际教研人才和学生” 的施政方向。

04、新政对升学的核心影响

1、升学机会增加

对内地学生而言,扩招最直接的利好是录取概率提升。目前香港八大非本地生实际占比仅23.2%,未达到40%的上限。随着名额增加,热门院校的商科、工科等优势专业将释放更多录取名额。

研究生教育同样受益。施政报告还提到,资助研究院研究课程的超额收生自资学额上限将由100%增至120%。这对计划赴港攻读硕士、博士的内地学生也可以说是重大利好。

2、身份红利变化

新政同步收紧了“本地生”资格。从2027届起,受养人签证持有者需在港实际居住满两年才能获得资助学费资格,未满足此条件者将被划入非本地生池。这一变化对计划通过受养人签证申请香港高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3、直资学校放宽了非本地生的配额 ,可招更多非本地生

施政报告指出,以“试点先行”方式放宽直资学校招生限制:允许直资学校申请上调班级数目及每班学生人数,通过“学生自资入读”模式,录取更多持学生签证的非本地生(含内地学生)。

非本地生名额增至7500个,香港升学优势有何变化?

图源:网络

4、学费差异显著,经济成本需提前评估

本地生与非本地生的学费差距较大,以港大为例,非 STEM 专业非本地生学费为 19.8 万港元 / 年,而本地生仅需 4.45 万港元 / 年。若无法满足本地生资格认定,需提前做好承担更高学费的预算规划。

综合来看,香港高校非本地生池子扩容至 7500个,是香港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 对内地学生而言,新政带来的变化包括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升学机会的增加,录取通道相应拓宽。同时,政策也涉及身份认定标准的调整、本地生与非本地生的学费成本差异等细节内容。

➤ 对于计划通过受养人签证赴港升学的家庭,建议可以重点关注政策中关于居住的相关要求,同时做好相应的预算规划。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6年小托福上半年考试日历出炉 附小托福报名流程/线下考点

下一篇

德国 APS 审核迎来又一轮重磅变革 这波调整究竟为留德规划者带来了哪些新利好?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