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一篇文章里到底什么是推论?讲了什么是推论。为了防止有读者可能将推论和论证混淆,今天这篇文章特意讲什么是论证, 以及推论和论证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它们如何在辩论里被使用。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又查阅了逻辑学的相关作品,结合目前华语辩论的术语,发现很多概念存在相当大的误解。
这些误解让不少辩手非常头疼,包括我前期接触辩论时,也无法理解很多概念,比如评委说,你没论证成功(证成),问题是,什么是论证?何种情况是论证成功?
这就把问题抛给了当前华语辩论考验一个主张是否论证成的标准。
01.辩论中的论证是什么
就目前而言,华语辩论圈赖于技术的进步,论证持方主张成立已经不是单一的论证方法。按照不少评委的说法,你得打组合拳。
因此,辩论双方要论证各自的持方立场,往往会在一遍稿子里采用推论+实证+案例的结合,以此构成辩论场上的初步论证。
如果辩手在一场比赛上均把己方推论、实证、案例诠释清楚,也没被对方大幅度的削弱,那么这场比赛通常能赢。换言之,辩手证成了持方主张。
解释清楚了这一点,先回顾一下什么是推论:推论指的是「从一个或多个前提,导出一个结论」的过程。
而什么是论证?论证在结构上非常简单,即前提+结论=论证,或者理由+结论=等于论证,换言之,前提和结构构成了论证。
尽管逻辑学使用的是前者,但在辩论圈,二者不做区分,均可使用。为了不让读者增加困惑,本文不添加逻辑学上的解释。
明白了论证的构成,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推论+实证+案例=前提,前提+结论证成持方主张。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推论为论证服务,例如辩题: 应该鼓励城市开放夜市经济(正方)
城市夜间经济不足 → 商业活力被压缩 → 居民消费受限 → 鼓励夜市可以延长经济活动时间、增加就业岗位、活跃城市文化 → 所以应鼓励。
在大量的比赛里,包括大赛上,经常听到辩手说「您方举证,您方论证」。在这个场景下,举证和论证是一个意思。
但我还是希望辩手表达的时候说完整,不要来一句「您方举证」。提倡大家说话说完整,至少包含主谓宾,告诉对方辩手需要哪个观点的事实依据,如「请您方提供数据证明目前城市夜间经济不足」。
明白这一点,我们再讲推论如何配合实证和案例,最终构成论证持方的完整架构。
02.单一的证明方式已被抛弃
看看下面的场景你是否遇到过:
「评委说我推论不够,可我明明举了好多例子」。或者:「我的逻辑链很完整,可是对方用一堆数据轰炸,评委还是把票投给了对方」。
上文提到,要证明持方的主张成立,不能单一依靠一种证明方式,最好搭配使用。
目前的辩论比赛里,通常出现双方选手一方只有推论,而一方只有数据的情况。因为评委的判准不同,有的评委更倾向于提供数据的一方,有的评委则更倾向于推论的一方。
但是,意味着单独使用某一种证明方式,比如推论+结论不是论证吗?答案是否定的。
之所以强调推论+实证+案例的结构。更多是当前评委裁决比赛胜利的标准变了。按照我的理解,单一论证方式更像是不足以证明持方主张。
如果因为评委判准的偏好而输掉比赛,也不冤。
我查询了几个大赛的评委判准,如果双方辩手一方只有推论,另一方只有数据的情况下,评委更倾向于有推论的一方。原因在于,推论考验的是辩手的演绎能力,侧重的是解释因果关系的严谨性。
相反,数据呈现的是某个现象确实存在,但不能直接证明持方主张。当然,不要以为在比赛里,数据很容易打,近几年,精彩的数据攻防战仍是少数。
所以,再强调一遍,要论证持方,不要单一使用推论或数据,以及案例,而是一起使用。明白了这一点,接着往下看。
03.论证的使用
现在,我们用辩题「应不应该禁止中小学手机入校」(正方)举例子,可以一目了然知道推论和实证,各自单独使用的差别。
只有推论的说法是:「手机在校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注意力下降会降低学习效率,学习效率降低会影响整体成绩,学校有责任保证学习环境,所以应禁止」。
逻辑链完整,但如果对方质疑「手机真的会影响注意力吗」,你就没法用事实回应。
只有实证的说法则是:「2022 年某市教育局调查显示,带手机入校的学生平均成绩比不带手机的低 15 分」。有事实,但成绩低可能有别的原因,无法直接推出应该禁止。
而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论证(当然,最好再加上案例):
调查显示,带手机入校的学生平均成绩低 15 分,调查指出,手机的娱乐功能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导致课堂专注度下降、知识吸收效率降低,长期下来成绩差距扩大。学校有责任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因此应禁止手机入校。
这时候,推论和实证互相成全,观点就有了逻辑和可信度。
这也是为什么在实战中,会看到两种尴尬场面。一种是逻辑很强但被对方一句「您方有数据吗」击沉。
另一种是举了多个数据,结果评委评价是「堆材料,没逻辑」。辩论要证明持方主张,必须让推论和数据互相配合——推论负责让别人理解你的立场,实证负责让别人相信你的立场。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
推论:你怎么想的 → 逻辑路径。
实证:凭什么信你 → 事实支撑。
在辩论准备中,一个实用的方法是:先做推论,再找实证和案例,推论明确需要什么类型的证据,就去找相关的实证,实证帮你验证推论的关键环节。这样就不会陷入「找到一堆资料却用不上」的困境,也不会出现「逻辑很好但空口无凭」的问题。
实证必须和推论的关键节点直接对应——如果你的推论是「夜市能刺激经济,就去找经济数据;如果推论是「夜市能促进文化多样性」,就找文化活动案例,而不是随手抓一个好听的材料往稿子里塞。
另外,实证并不是越多越好。辩手给出的每一个证据,都应该解释它的意义,并把它重新嵌回推论里。不要让评委替辩手做这个工作。辩论的说服力,不只是信息量,更在于辩手诠释信息和逻辑的能力。
所以,准备稿子或者上场交锋时,不妨问两个问题:
第一,观点有没有通过推论让别人理解为什么?
第二,我的推论有没有通过实证让别人相信这是真的?
当这两个问题都能得到肯定回答时,论证就真正站得住。
当然,不要忘了案例。
最后:
《逻辑学导论》一书中写道「我们科学地研究这个世界以获得关于它的真理。但是,孤立的真理并不能领我们走向深远;采集了石头不等于建成房屋,仅仅事实的收集更不能成为科学。科学的目标就是发现普遍真理,据此我们所遭遇的事实可以得到说明」。
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辩论,孤立的数据和推论并不能让辩论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