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学生在SAT备考中“很难”达到理想成绩?

通过2023-2025年SAT机考考试,学生备考反馈和成绩结果评估,我们总结出中国学生SAT1500+分的三个典型特征:考试成绩=基础+训练+考场心态。

可以说,能够同时具备这三项的学生,通常都是SAT的“天选之子”,达到SAT1500+/1550+分的结果,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学生(包括家长)都是在其中的1-2项里相对欠缺,同时又急于求成,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类型1:基础达标,训练不达标

这类同学通常本身语言基础不错,托福达到110+分,甚或115+分,就觉得SAT也可以轻松过关的。

对于这类学生,平时做题和模考时,会产生一种幻觉,就是也能考到一个不错的分数,于是就开始自我感觉良好,刷了不过十几套题(有些人都不到10套),就去考试了。结局也就可想而知,能到1500+分都是万幸。所谓骄兵必败。学生不尊重考试,就别怪考试结果不尊重学生。

不过这种也有好处,就是人生总要经历一些挫折,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辩证着看,也是好事。通常来说,一次碰壁后,这类学生会在二考/三考中,踏实下来,好好准备,最后取得理想成绩。

类型2:基础中等,预期过高

对于这类学生,过程就更残酷些,因为会经历一个不断碰壁,不断调试,甚至产生自己怀疑和贬低的过程。这其中,主要源自同龄人压力、家长的预期,和学生对自己实力的误判。比如,对这类同学影响很大的,就是总存在一个或几个拿到SAT高分的“别人家的孩子”,包括但不限于同学、学长老师、亲戚/朋友/邻居家的孩子。

本着“别人成、自己也成”的心态,不顾自己的基础,就盲目设定一个大概率达不到的目标成绩。诸如托福刚过100分或者雅思刚过7分,就把SAT的目标设置在保1500+/冲1550+分。在备考过程和实际考试中,碰壁也就成了可以不那么偶然的事情。

面对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纵比为主,尽量不要横比。不断问自己,是不是好好背单词了?今天又做了几个文本,是不是理解到位了?语法基本功达标了吗?数学有知识点漏洞吗?能尽量克服马虎吗?当学生开始踏踏实实备考,从1350+分、1400+分、1450+分,一步步往前推进的时候,就会发现,这种见证自身成长的过程,比单纯的1500+分来得更有价值。

类型3:基础达标,训练达标,考场掉链子

每一年,我们很遗憾的事情之一,就是大约每10个基础和训练都做得很好的学生中,总会有1-2位同学在考场上反复掉链子,且基本无解。我们甚至遇到过,平时上课时,做题准确率和对题目的分析,完全不逊于授课老师的同学,最后考试的时候,成绩很不理想的情况。

一方面,对于高分学生,在此特别指出,考场心态确实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对于基础很好、也能努力的“非应试型学生”,想说的是,“你们才更是老师们的心头肉”,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更不要觉得会让老师失望。毕竟,人生的路很长,而SAT考试只不过是漫长人生路上,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波澜。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盘点世外/平和/WLSA/星河湾…等头部国高招生详情!

下一篇

延雪平大学竟是商学的隐藏黑马?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