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很容易注意到一个现象:在法国找工作难,但中国企业在法国和欧洲提供的机会却越来越多。
如果只看表面,这似乎是同胞的“偏爱”。但从企业布局速度、劳动力供需和跨文化能力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清晰、非常通行的供需匹配。
1、中国企业在法国和欧洲的存在,比很多人想象得多
这几年,在法国和整个欧洲市场活动的中国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且覆盖的行业比常识印象中更多。
跨境电商方面,Shein、Temu、AliExpress、TikTok Shop都在欧洲建立本地化团队;法国既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也是运营、市场和内容岗位的主要集散地。
新能源汽车是另一个典型例子。比亚迪、上汽(MG)、蔚来、小鹏、吉利/领克、奇瑞、长城都已经以不同方式进入欧洲市场,法国在销售网络、渠道管理和售后服务方面的岗位越来越多。
新能源电池企业同样如此。宁德时代(CATL)在德国设厂、法国设法人实体;远景AESC、蜂巢能源、中创新航在欧洲推进工厂和合作项目,带来了大量供应链、项目管理、技术和运营岗位。
消费品与体育品牌也很活跃。安踏(Salomon、Arc’teryx)、李宁、波司登、海尔、美的都在法国或欧洲市场运作,市场、公关、渠道类的岗位不断出现。
物流和供应链则是扩张速度最快的一支。菜鸟、顺丰、京东物流、中远海运在欧洲的仓库、运输和电商履约网络持续增长,而法国市场恰好是跨境电商的重要落地点。
再加上华为、小米、OPPO、Vivo、DJI、大华、海康这样长期深耕欧洲的中企,可以说:如果把行业分开看,在法国和欧洲布局的中国企业数量,比大多数留学生想象得多。
这并非偶然,而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加速的必然结果。
2、为什么他们愿意用中国留学生?不仅仅是“偏爱自己人”
中企在法国招聘时,虽然愿意招中国学生,但并不是“有中国人就用”。真正的逻辑更现实,也更清楚。
首先,节奏差异导致法国本地候选人的兴趣不足。法国劳动力市场偏好稳定、节奏慢、流程清晰、工作时长可控的岗位;而跨境电商、新能源、物流等中企业务本身变化快、上线快、目标明确——不是法国年轻人普遍偏好的工作环境。
其次,企业扩张速度快。尤其是 Shein、Temu、比亚迪、宁德时代、菜鸟等企业,团队增长速度远超本地人才的供给速度,需要能快速进入状态、能跨文化沟通的人来填补岗位缺口。
第三,中国学生具备法国学生不具备的组合能力:
- 既能理解中国企业的沟通方式和节奏
- 又能用法语或英语处理本地事务
- 能在总部和本地团队之间做文化“翻译”
- 愿意承担更多弹性工作内容
- 上手快、学习速度快
这种能力本身并不多,而在法国劳动力市场里就更稀缺。
因此,从供需来看,中国学生并不是“替代法国候选人”,而是填补本来就缺人的岗位。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市场匹配,而非某种偏好或特权。
3、中企具体在招哪些人?
岗位类型集中在几条赛道:
- 商务拓展与销售(BD / Sales):车企、终端、电商和消费品最典型
- 市场、社交媒体、公关、内容运营:电商、美妆、时尚尤其多
- 供应链与物流:仓储、履约、运输、运营、调度
- 数据与分析(BI、SEO、电商分析):平台类企业需求稳定
- 售后、客户成功、技术支持:车企、终端、智能硬件
- 行政、HR、合规、协调类:负责中法沟通与本地流程
这些岗位的共同点是:需要能跨语言、跨文化、能推动事务前进的人。而这些正好是中国留学生整体更擅长的地方。
4、中国学生的优势不是“更便宜”,而是“更匹配”
中国学生能进入这些企业,不是因为“更便宜”,而是因为“更适合”:
- 对中国企业节奏熟悉
- 学习快、接受度高
- 跨文化沟通成本
- 更愿意承担多线任务
- 对第一份工作的需求更强烈
- 对变化的容忍度更高
而这些恰好是处在快速扩张中的中企,在法国及欧洲最需要的特质。
所以,把这理解成一种“结构性补位”可能更准确:岗位本来就缺人,只是中国学生恰好能补上。
5、给在法国的中国学生一些建议
第一,尽早判断自己的行业方向。电商、车企、物流、消费品、新能源,都是机会多、岗位稳定、成长快的行业。
第二,两套简历是必要的:法企版 + 中企版。法企看经历结构;中企看结果导向、项目推动和你的学习速度。
第三,语言要求分岗位。
- 市场、BD:最好达到 C1
- 供应链:B2 足够
- 数据:英语即可
- 行政、HR:B2–C1
- 技术支持:看行业需求
第四,LinkedIn 远比 Indeed 更重要。中企在法国的招聘信息,绝大多数在 LinkedIn 上发布。
第五,尽早建立行业弱联系。跨境电商 Meetup、中国企业协会活动、车企发布会、校园招聘、商校活动,甚至企业小红书点赞关注,都可能带来机会。
结语
在法国和欧洲运营的中国企业正在与日俱增。这些企业需要大量能够跨文化沟通、能够快速适应节奏、能够推动项目的人才;而中国留学生,刚好具备这些特质。
这不是优势,也不是捷径,而是一种很清晰的供需匹配。对于在法国的中国学生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现实且可操作的入口,让你可以更快拿到第一份工作,再逐步通向更本地化或更国际化的职业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