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值得所有中国家庭关注的新信号——2024–2025 学年,美国高校的新入学国际本科生人数下降了约 16–17%。
这并不是整体留学生规模下降,而是“新生人数”显著减少,代表未来几年国际学生生态可能出现结构性调整。
很多家长问,为什么整体在读国际学生人数还在增长,而新生却大幅下降?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对准备申请美本的中国学生意味着什么?
最新数据:增长与下滑同时出现的“冰火两重天”
根据 Higher Ed Dive 对美国高校最新入学趋势的报道,2024–2025 学年,美国的国际学生总数继续增长,达到历史新高; 但与此同时,新入学的国际本科生出现约 17% 的显著下降。
这意味着:
- 续读学生多,新生减少。
- 美国仍是最大留学目的地,但竞争环境正在悄然改变。
- 来自部分国家的赴美留学动力增强,而另一些国家正在重新评估路径。
对于中国家庭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数字本身,而是——这一下降发生在什么地方、因为什么、会带来什么变化。
三大原因让国际新生增长趋缓
结合美国高校(尤其是州立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公开解释,目前国际新本科生下降主要来自三个因素:
1、签证政策趋紧,影响亚洲学生入境节奏
2024 年以来,F - 1 学生签证的审理周期延长、补件概率增高,部分地区的拒签率上升。 尤其是亚洲地区,家庭需要更充分的材料准备与更长的时间线规划。 签证层面的不确定性,是今年被反复提及的“最客观原因”。
2、美国大学“容量瓶颈”,州立大学承压最大
在美国本土高毕业生人数依然处在历史高位的情况下,许多州立大学出现:
- 宿舍资源紧张
- 新生课程容量有限
- 州内生优先录取压力增大
国际生名额因此受到挤压。 例如,加州、纽约、密歇根、华盛顿州等热门州的大学,都在调整国际生的占比策略。
3、全球竞争加剧,部分国家正在分流新生
与此同时,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政策变化使其对本科阶段更具吸引力,而东亚、东南亚的国际学校群体也在重新评估目的地。
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总量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和印度仍是美国最大的两个来源国。 这一格局并未松动,只是增速差异在扩大。
美本是否更难进了?
答案是:好学校更难进了,但整体可选择空间仍然很大。 原因包括:
1、头部大学继续“以质取胜”
对于排名 Top 30–50 的大学,今年国际生竞争更为集中。 原因不是录取人数减少,而是来自多国的高质量申请者增加,以及文书、测试成绩、课程 rigor 的差距被进一步放大。这意味着中国学生需要更“整体化”的竞争力。
2、中部和南部大学对国际生的友好度反而提升
如德州、佛罗里达、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等地区的一些综合性大学, 仍在积极扩大国际生规模,政策更开放,奖学金机会更多。 对中国家庭来说,这部分学校正在成为更现实、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越早规划,越能对冲不确定性
- 提升材料质量,比“增加学校数量”更重要
今年多个州公布的数据都提到同一点:国际学生的整体准备度差异扩大。 学校更在意:课程深度(rigor)、推荐信可信度、活动的真实性与持续性、和文书的独特性。数量堆叠无法弥补质量不足。
- 签证周期变长,时间线必须更前置
今年出现很多“录了但签不出”的例子。 尤其对于中国家庭,建议至少从高二春季启动文书框架,6–7 月前完成核心材料,避免把关键材料压到 8 月以后 越晚越容易被时间线“卡住”。
- 探索更广的选择,而不是只盯藤校或头部州立大学
顶级州立大学(如 UC、UMich、UIUC、UW)容量有限,国际生增长受限。 反而中部、南部多州的资源更稳定,国际生政策更加友好。 对于希望“稳中求优”的家庭,这部分学校值得纳入名单。
趋势在变,但机会从未减少
国际新生下降并不是“美国留学吸引力降低”,而是政策端、容量端、人口端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中国家庭来说,最重要的是:早点规划、不盲目卷、选择真正匹配孩子的学校、构建“可控的申请策略”来对冲外部变化。
变化越大,越考验家庭看趋势、做决策的能力。
参考资料
- Higher Ed Div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US up 4.5% in 2024–25, but warning signs loom.
- ICE/SEVIS data, 2024–2025.
- U.S. Department of State Visa Statistics, 2024.
- WICHE Knocking at the College Door (2025 Upd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