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参考书目推荐

前言

在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这样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世界。不只是社会主义国家,即使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对政治、文化和学术思想的影响作用。

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家戴维·麦克莱伦说:“不仅仅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在世界其他地方,他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不论我们是否赞同马克思,他都已经塑造了我们对社会的观念。他建立起了一个来源于哲学、历史、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体系。”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当然都是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伟大人物,但马克思主义并不单纯是他们头脑的产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并不乏聪慧过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德国的古典哲学家们都是杰出的才智之士,但他们都没有也不可能创造一种代表工人阶级,以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目标的科学理论学说。使马克思和恩格斯超过他们前人的不只是他们的独特才能和智慧,而主要是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时代的需要把他们推上了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高峰。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

马克思列宁主义(俄语:Марксизм-ленинизм),简称马列主义或马列,严格地说,是指由列宁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然而,在不同的大环境下,许多不同的政治团体都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汇,并宣称以此作为理论体系的支撑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按照列宁在1913年的提法,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根据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论》也可作此分类)。他们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

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他们同时指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粉碎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在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为了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必须有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是在各式各样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反动思潮、同国际工人运动中各种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反复斗争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在第一国际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同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拉萨尔派进行了毫不妥协的原则斗争。

通过这些斗争,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确立了统治地位。另外,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还对其哲学分别做了科学主义人本主义的角度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补充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 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吸取G.W.F.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而在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标榜马克思主义的学派都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而且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可是,它们的观点不同,甚至相互对立,彼此指责,争论不休。半个多世纪以来,从西方到东方,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存在长期的、激烈的争论。有的学者根本不承认存在具有客观性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取决于人们的不同解读。例如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在《马克思主义者》中明确说:“马克思没有得到人们的统一认识。我们根据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写出的书籍,小册子,论文和书信对他的著述作出什么样的说明,要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利益观点,因此,这些说明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代表‘真正的马克思’。他还特别强调,“人们对马克思的确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每一个研究者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认识马克思”。有多少个研究者,就有多少个马克思主义,这是西方某些学者的得意之论。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个宗教信仰吗?不是,它是科学的信仰,它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它本身就是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科学,而共产主义运动本身就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科学实践体现。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消灭了封建贵族,其思想武器即自然科学取代护佑封建贵族统治的封建神学,而共产主义时代则同样要通过阶级斗争消灭资产阶级,消灭社会神学,让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真正巩固阵地。信奉马克思主义即信奉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科学,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要么是基于唯心主义的非科学,即迷信,要么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的社会认识。它们要么是仰仗神灵,要么是盲从人性,资产阶级依靠主观唯心主义的人性论来维护意识形态的统治,一切其无法解释的问题都归咎人性问题,这与封建贵族将一切不能解决的问题归咎于神灵一样,只是在愚民。这些思潮仰仗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存在。

法国是马克思早期活动的重要国家。同英国相比,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比较低一些,但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时期,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资本主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七月王朝时期,法国产业革命发展迅速,工业中已广泛采用机器生产。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虽然较晚,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出生和成长地德国莱茵河地区资本主义也有相当的发展。尤其是由于同英法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广泛的交往,德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虽然不如英国和法国,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它的内在弊病同样也呈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呢?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

其次,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做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真理的旗帜、进行理论的创造,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历史课题、时代之问。这些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的思想成果,深刻影响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极大改变着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社会主义参天大树在世界东方根深叶茂。

马克思主义阅读参考书目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德]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德]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转换》,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陈文通:《重温经典:拜访马克思——七个重大理论问题》,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8.靳辉明:《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9.孙正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英]David McLellan .Marxism after Marx, Fourth Edition, Palgrave Macmillan,2007.

11.[法]阿尔都塞:《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2.[克罗地亚]勃朗科·霍尔瓦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英]Terry Eagleton.Why Marx Was Right,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邓小平文集》,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6.《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党的十二大以来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

8.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1956—197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9.陶德麟,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课题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北京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11.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美]Ezra F. Vogel.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Belknap Press,2013.

13.[美]Maurice Meisner . Marxism, Maoism, and Utopianism,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2.

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1.《<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

2.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4.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l992年版。

6.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张宪文:《中国抗日战争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李金河:《中国政党政治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10.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1.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13.[美]John King Fairbank .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00-1985, Harper Perennal,1987.

四、思想政治教育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刘建军,曹一建:《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刘德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沈壮海:《文化软实力及其价值之轴》,中华书局2013年版。

10.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11.王玄武,骆郁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西方马克思主义阅读推荐书目

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王伟光、张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卢卡奇:《关于社会存的本体论》上、下卷,白锡堃、张西平、李秋零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乔治·卢卡契:《审美特性》第1卷,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乔治·卢卡契:《审美特性》第2卷,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姜丽、张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葛兰西:《实践哲学》,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麦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面人》,左晓斯、张宜生、肖滨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马尔库塞:《理性和革命》,程志民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E佛洛姆:《逃避自由》,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E·弗洛姆:《追寻自我》,苏娜、安定译,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埃利希·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珏、刘北成、宋伟杰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郭官义、李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

于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尤尔根·哈贝马斯: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下卷,林骧华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让-保罗·萨特:《萨特哲学论文集》,潘培庆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罗伯特·韦尔和凯·尼尔森:《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鲁克俭、王来金、杨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刘仁胜、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詹姆逊文集》第1卷,王逢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詹姆逊:《批评理论和叙事阐释》,《詹姆逊文集》第2卷,王逢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詹姆逊:《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识》,《詹姆逊文集》第3卷,王逢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詹姆逊:《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詹姆逊文集》第4卷,王逢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让博德里亚尔:《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尹树广、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恩斯特·拉克劳:《我们时代革命的新反思》,孔明安、刘振怡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乔纳森·沃尔夫:《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段忠桥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埃里克·欧林·赖特:《阶级》,刘磊、吕梁山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L.J.宾克莱著:《理想的冲突》,马元德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铣、文贯中、魏章玲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罗伯特·戈尔曼编:《“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赵培杰、李菱、邓玉庄等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下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陈学明:《走近马克思》,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素材: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fjnu.edu.cn)

马克思主义_百度百科 (baidu.com)

马克思主义(全文) (wenmi.com)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马克思主义理论参考书目推荐
上一篇

芝加哥大学文书怎么写?

下一篇

英国谢伯恩学校Sherborne School怎么样?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关注热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