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集成电路与软件进入强基!盘点两会中的强基声音

2023年全国两会正在进行中,各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强基计划也成为教育方面的热门话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过去五年主要工作成绩时指出: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断夯实发展的人才基础。针对强基计划,也有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我们一起来看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都谈了哪些内容?

两会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谢商华建议:

建议加快人才培育,实施集成电路人才强基计划,将集成电路与软件纳入高考“强基计划”,单设集成电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实施“3+2”的本硕贯通、“3+4”的本硕博贯通、“2+3”硕博贯通等特别培养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学院超常规培养集成电路和软件交叉应用的复合高端人才;建立健全集成电路柔性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国际招揽在芯片领域及集成电路领域的顶级专家和学者。

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杨学明:

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加强基础研究,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高校应该在这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要及早发现人才。我们高校应该围绕加强高水平人才培养,加大理工科研究生培养力度,特别是要增加一流大学和一流研究所的研究生名额,提升一流研究机构的科创实力和效率;不断引导学生牢记扎根前沿、基础研究,勇攀科技高峰。

全国人大代表王旭:

要构建大中小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多元选拔推荐机制,加大“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力度,进一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

一、加强政府引导,在大中小各学段贯通推进创新教育模式。从小培养学生提问、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创新习惯。通过培养学生围绕一个问题或项目,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造就拥有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创新人才。学校之间构建起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链,保持创新教育的课程内容、教学时间等连贯性。 

二、试点建设科技高中探索大学与高中教育相衔接的新型人才贯通培养模式,超常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教育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区域,选拔对基础学科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的高中生学习相关专业与学科,甚至先修部分大学课程。培养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探索学习能力、科技实践能力、创意革新能力,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在大学强化创新教育和学科交叉,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建议扩大“强基”计划招生规模,将创新教育与“强基”和“拔尖”计划相结合。以政策引导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本硕博贯通,支持高校探索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的体制机制,建设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方案等。

 四、在推进过程中,除政府、学校外,企业界、社区及家庭等相关利益群体的共同参与同样重要。要基于地区特色建立创新生态系统,打造实践社区,并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项目运作,特别是要正确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为创新教育提供多维度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国际处主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育中心主任李鸿彬:

聚焦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探寻构建选才育才的中国模式、中国标准、中国方案。我认为,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不能只靠个别学校、个别地区的零星探索,要面向全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的实践探索,并建立层层选拔、集中培养的有效机制。在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早”发现上要加强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的,对于人才早期思维、行为特征的甄别方法和评价体系。在立法层面确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合法性,确立拔尖创新人才包括后备人才的培养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

同时,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茁壮成长建立良好的通道,打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贯通培养的渠道,并重视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拔长板”和“补短板”的关系,对他们的兴趣与特长,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挖掘潜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委、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

“强基计划”启动实施以来,试点高校由最初的36所扩展到39所,录取学生1.8万余人。各高校选拔了一批对基础学科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同时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小班化、导师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方面,要突出学生志趣,提升选材精准度,将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延伸至高中甚至初中,建立生源基地,开设先修课程,让中学生提前了解和适应大学的教学内容,让真正热爱基础学科的学生更早明晰方向,引导学生明确并坚定基础学科研究志向。同时,注重保护学生个性,形成特色培养模式,建立适应人才成长的宽容多元的评价机制,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贯通以本研衔接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保障基础学科长周期培养。另一方面,国家应重点加大对中西部试点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面向中西部地区基础研究实际或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结合高校优势提前布局相关招生专业,为区域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扬州大学副校长龚卫娟:

建议国家层面出台政策,进一步支持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进一步扩大高校“强基计划”自主权,拓宽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升学通道。

总结一下

整体来看,各位代表委员的建议集中在“建立更为完善的贯通衔接体系”以及“强基计划招生的发展完善”。

贯通衔接体系上,不仅要进一步完善本硕博衔接,还要探索将其向前延伸至中学甚至小学,强基计划也可前延至高中甚至初中,让学生提前了解和适应大学的教学内容,尽早明晰专业志向,做到“早发现,早培养”。起点更早,更为长效的贯通培养方式,势必会对基础教育力量提出新的要求。

中学需十分注重培养考生综合素质,注重早期培养,对不同天赋、不同兴趣、不同志愿的学生,进行差异化培养。强基计划方面,各位代表委员建议主要有,扩大强基招生规模,将集成电路纳入强基、加强高校自主权。

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优质专业的加入,一方面会使强基计划更具吸引力,惠及更多考生,另一方面,也可更加贴合“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而高校自主权的加强,可参照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在2022年对强基选拔流程做出的调整。调整后,考生的综合素质、竞赛成绩在选拔中的重要性大大增强,考生在准备强基时,也应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计划地进行竞赛和强基的训练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加拿大(西方国家)中小学教育有啥不一样

下一篇

2023年哈佛国际评论学术写作比赛投稿开启!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关注热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