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隔离期间移民搜索率暴增!到底要不要移民

居家隔离进入第50天,陷入内心焦灼的中产家长们越来越多。

有数据显示,早在4月初,“移居加拿大条件”的搜索量环比增加2846%,“移民”检索量月环比增幅最高是上海(109.61%),现在这种焦灼只增不减。

搜索暴涨2846%的移民热:走还不是走?这是个问题■数据来源百度统计

我们也接到了很多家长的问询,但除了极少部分下定决心外,绝大多数人进退两难。毕竟家在这里,工作在这里,朋友在这里,人到中年斩断一切值得吗?

这也引起了NYT注意,前几日在纽约华人记者发表了一篇文章,直面去留的问题,推荐给大家。

除了移居外,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搜索暴涨2846%的移民热:走还不是走?这是个问题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数据显示,中国是移民人数第二大国,并预计2055年亚裔移民总人数将超过墨西哥裔。

疫情后“润”吗?

上海封城导致很多人吃喝看病成了问题,紧接着北京开始全民核酸、超市抢购,随着确诊病例增加,北京一些小区已经被封,一些孩子和职场人士进入“静止”模式,是否会步上海后尘仍有待观望。

至于其他小一点的城市,更是可能随时随地陷入封城之中。

这大概是疫情开始以来中国最人心惶惶的时刻之一,这种情绪从近期网上对“移民”这个词搜索次数的暴增中可见一斑。

根据微信发布的“微信指数”,4月3日,也就是上海封城一周后,政府宣布坚持“社会面清零”,当天“移民”一词的搜索指数环比上升了四倍多。百度统计也显示,从3月28日到4月3日,诸如“移民加拿大的条件”、“出国哪里好”的搜索环比上涨了20多倍。在社交媒体上,一些移民机构纷纷发帖说前来咨询的人排起了长队。

这波对移民的热切关注还让去年开始出现的网络词汇“润”又火了一把——“润”取自run的谐音,又寄予着人们对通过移民获得“滋润”生活的向往。

曾被一些人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祖师奶奶”的作家张爱玲现在成了“润学”的祖师爷,人们翻出她50年代感觉气氛不对劲,从大陆跑去香港、进而移民美国的轶事,把她奉为雷厉风行的“跑/路天后”。

大家对移民兴趣徒增,大多源自担心未来长久的走向和经济前景,担心明天的命运。在社交媒体上,我们见到了太多文章描述方舱内的简陋、睡在大街上的人、在机场离不去的人。市民们在社区的夜晚里,大喊:“我们要吃饭、我们要上班、我们要知情权。”

搜索暴涨2846%的移民热:走还不是走?这是个问题

■图片来自微信搜索

封城乱象带来的生存危机让人们如此直观地体会到,哪怕已经遵守各种严格的防疫规定,仍然可能失去更多的自由。

也许是就医得到保障的自由、下楼遛狗遛娃的自由、紧急情况下在网上发求助帖而不被删的自由,甚至也可能只是如厕自由、洗澡自由、出门上班或者下地种田的自由。

真有理想国吗?

但世上没有理想国,出国后仍然要面对现实的挑战。

封城期间网上有很多关于张爱玲移民往事的追述,大多没有提及她来美国后,给当地出版社投的英文书稿屡次被拒,写作才华得不到赏识,最终在家中孤独死去的后半生。

正如已经“润”走的人们在朋友圈里贴的大都是异国的美景美食,很少有人去展示生活的五味杂陈,但他们经历的那些或许不起眼的挫败和失落,对现在正在琢磨要不要离开的中国人来说,可能同样值得参考。

中产阶级目前最渴望的种种自由,在很多其他国家的确都可以找到,很多时候还附赠不戴口罩、不打疫苗的自由、在网上骂总统的自由和为了理念上街的自由。

但对于希望通过移民获得自由的人们,要判断“走还是不走”大概也需要去看看自由的另一面——移民之后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之前从未遇到过的不自由。

比如语言文化障碍带来的不自由。我曾经采访过一个十年前来到美国的移民,下飞机第二天去肯德基点餐,服务员说的话一句都听不懂,什么都没点就离开了。这件事给他留下的阴影到现在都难以彻底摆脱。而当你的英语好到完全没有障碍的程度时,可能又会陷入远离母语的痛苦。

在美国一直以英文写作的小说家李翊云曾经在《纽约客》上以《说话就失言》 (To Speak Is to Blunder) 为题撰文讲述过这种痛苦,“我以如此坚定的态度抛弃中文的那种决绝简直就是自杀,”她写道。

搜索暴涨2846%的移民热:走还不是走?这是个问题

比如社会地位失重带来的不自由。

移民对往昔荣耀的记忆可能会成为他们走不出的牢笼。

我曾经采访过一个前中国国家队教练,在美国继续从事这一行,但面对的不再是国家队级别的队员。那次采访中他讲到了自己移民后感受到的心理落差,然后带着我在他的队员面前走了一圈,说是新华社记者来采访他。他知道我并不供职于新华社,但大概只有这个中国国家级权威机构登门采访才能让他在人前找回往日的风光。

比如孤独带来的不自由。

不管是为了移民夫妻两地分居的“太空人家庭”,还是为等绿卡排期好好多年不能回国的打工族,都必须面对孤独这一关。

贾樟柯的电影《山河故人》中的煤老板张晋生因为行贿事发“跑路”去了澳洲,尝到这种孤独的滋味后,他用不改的山西乡音对儿子吼到:“中国不允许私人有枪,但在澳大利亚法律刚改,可以买枪,老子现在就买了很多枪,可是老子现在连个敌人都没有。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个屁嘞!”

但移民说到底是用你拥有的东西换取你渴望却缺失的东西,而“自由”这个由多个部件组成的复杂体系,从来就没有“包圆儿”这一说。

相比张爱玲1952年时连小说手稿都顾不上带,拎着简单的行李一路南逃,在这个年代放弃金钱、地位、资源和母语去润,这样的权衡是否仍然值得?

这些恐怕都只有冷暖自知,取决的是你最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搜索暴涨2846%的移民热:走还不是走?这是个问题

■以上内容来自NYT,作者荣筱箐,常驻纽约

更好的选择

看完NYT的文章,生活在他处,是美丽还是挣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有人说移民莫过于一次“重生”,在海外的家长也一再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冲动而移居,一定要考察得越清楚越好。

加拿大媒体《星岛日报》采访了一些中国加拿大两地跑的人,均表示不会因为疫情封城就鼓励在上海的亲友移民,“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移民是个人需求,不适合每个人”。

而且,“中国和加拿大对待疫情的不同政策可谓两个极端,一个太紧,一个则太松。上海基础人口太大,长者也较多,如果以加拿大的防疫措施来管理,也可能会令人担忧一些长者和有基础病人士的安全。”

搜索暴涨2846%的移民热:走还不是走?这是个问题

■2021年加拿大移民数据显示,中国是移民人数第二位,占比8%。

很多家长说,自己走不走没关系,但不希望孩子一直关在家里上网课,也担心大量外教的流失(85%外国人迷茫在华未来?外教圈背后的隐秘角落),真正安心享受教育的过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

当然有。

对于低龄小朋友来说,在网课期间由父母带去新加坡、泰国、加拿大等地上学,父母拿陪读签目前是可行的,也都可以操办,价格不算贵,大部分家庭也能承担,之后海关政策如何暂时未知。

初二及以上的孩子可以直接去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上寄宿学校(不建议太小的孩子去寄宿),高中可选的则更多了,几乎全球都有可读的学校,英文水平足够就可以申请。

但每条路都不是完美的。

我们曾经邀请在泰国清迈和新加坡陪读妈妈做过分享,她们都见过周边陪读妈妈难以对外诉说的艰辛,疫情下另一方要出国探望孩子变得难之又难,很多孩子最长时间两年都未曾见到爸爸。

加上国外疫情的开放政策,她们非常担心孩子感染后的后遗症。搜索暴涨2846%的移民热:走还不是走?这是个问题

■深圳哈罗幼儿园学费27万,小学31万,曼谷哈罗幼儿园11万,小学14万,差不多是4折。

孩子独自去低龄留学也藏着隐患。

我见过太多当年低龄留学潮下没做好准备的孩子出国的困境,令人心酸。我

前两天我与一位在美国从事多年低龄留学服务的朋友聊天,她说,一个十四五岁的学生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接受独立离家的状态,从语言、独立能力、精神状态、文化等方方面面做好准备,很多孩子是在申请的过程中一点点变得成熟。

哪怕做了再充分的准备,也会面临着无尽的挑战。而把一个毫无准备的未成年人丢进陌生文化的异国他乡,无异于把羊丢入了狼群。

面对孩子战略上谨慎,战术上放手。这一点在现在更适用。

哲学家大卫休谟说过,理性永远是情绪的奴隶。在这个特殊时期,各种信息最为繁杂,最容易焦虑的时候,人性会更相信那些我们情感上偏好的悲观信息。

比如这两天各种谣言如国际课程全部被取消国际学校要没了出不了境了,千万被随口胡诌无逻辑的推论,博眼球的标题党吓到,仔细听听,那跟跟我家门口大爷水平真差不多。

危机中更要冷静,多听一手信息,多听专业人士判断,据我所知,今年国际高中的报考率反倒创了新高。

在不确定性中冷静下来,仔细推导,这也是我们为孩子们做出的榜样。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疫情隔离期间移民搜索率暴增!到底要不要移民
上一篇

留学申请中WHY SCHOOL文书应该怎么写?

下一篇

AP生物考试形式和内容及2021年生物考点总结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关注热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