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自2010年起每年举办征文比赛,面向全球13~19岁的学生,旨在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思考与创作方式,去探索“说什么”与“如何表达”这两件事。比赛的形式多样包括文字作品:叙述文、社论、人物特写、诗歌、评论等或者多媒体作品:播客、插画、漫画、摄影作品集等。含金量超高,全球数十万青少年参与挑战,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还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年,纽约时报聚焦于一个时代性话题——人工智能的崛起。这项革命性技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它对正在成长的一代又意味着什么?本次比赛共有八项挑战,邀请青少年通过写作、摄影、音频、视频等方式参与、实验、反思和创造。2025年《纽约时报》夏季读写竞赛(New York Times Summer Reading Contest)目前正在火热进行中,将持续开放投稿至8月15日,下面是其详细介绍。
纽约时报 2025-26 学生竞赛日历一览:
1.Growing Up With AI(人工智能纪实多媒体比赛)
时间:2025年9月10日 – 10月22日
要求:纽约时报邀请青少年和教师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这一话题,并用文字、图像、音频或视频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感。参赛者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团队合作。内容的角度大小不限,形式不限,既可以是散文、诗歌、日记,也可以是漫画、短篇小说、歌曲、播客、视频或信息图表。
2.100-Word Personal Narrative Contest (100词个人叙事写作大赛)
时间:2025年10月22日 – 12月3日
要求:纽约时报邀请学生借鉴《ModernLove》的微型爱情故事形式,用不超过100个单词,讲述一段深刻、有力的个人经历故事。作品必须是原创的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不允许组队参赛),不得抄袭、由他人代写或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并在提交时附上一份“创作说明”
3.”Local Lens”Photo Essay Contest(地方视角摄影征文比赛)
时间:2025年12月3日 – 2026年1月14日
要求:参赛者可以围绕自己生活的城市或社区,用图片+文字组成地方生活影像故事集,详细规则即将发布,可参考去年类似的比赛。
4.“My List” Review Contest(“我的推荐清单”影评征文比赛)
时间:2026年1月14日 – 2月25日
要求:参赛者可以选择3-5部你喜欢(或不喜欢)的艺术或文化作品,将它们分类并撰写理由性推荐或反推清单,字数在600字内,参赛者选择评论哪些作品,都必须亲自体验过它们。
5.Open Letter Contest(公开信写作比赛)
时间:2026年2月25日 – 4月8日
要求:纽约时报邀请学生以500字内的篇幅,写信给一个具有实际影响力的个人或组织,说服对方在某个重要议题上做出改变,同时影响更广泛的公众。
6.Audio Stories: Our Podcast Contest(音频故事:我们的播客挑战)
时间:2026年4月8日–5月13日
要求:用不超过5分钟的音频讲一个能打动人心、引人思考的故事,参赛者可以选择采访、对话、调查、虚构故事等任何形式,题材也不限,但参赛者提交的播客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收听体验,即应具备清晰的开头、中段和结尾,比赛将沿用去年的规则。
7.Summer Reading Contest(夏季读写比赛)
时间:2026年6月5日 – 8月14日
要求:参赛者需要连续10周每周一次,回答“最近《纽约时报》中什么内容引起了你的关注”学生可以通过撰写简短文字(约150字),或拍摄不超过90秒的视频参与比赛。
8.Weekly Current Events Conversation(每周热点回应写作栏目)
时间:全年开放(学年内)
要求:通过每日写作提示,纽约时报鼓励学生对新闻事件进行回应。每周纽约时报将精选部分评论并发布在网站上。
比赛的细节
1.作品评审由纽约时报编辑、合作教师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且为匿名评审,不会显示学生姓名或学校。
2.评选时间一般为比赛截止后两个月内公布,优胜者将在学习网络平台上发表作品,入选者将获得表彰。
3.所有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严禁抄袭、代写或完全由AI生成(AI相关的比赛除外),也不能曾在其他平台公开发布。
4.作品的版权归属依然属于学生,即使纽约时报予以发表和出版之后。
5.投稿数量限制:每位学生每项比赛只能提交一次,但可以参加多个不同的比赛。暑期阅读挑战为例外,每周都可重新投稿。
6.大多数比赛的参赛作品必须附有流程的声明。
7.所有的比赛都向世界各地 13 至 19 岁的初中或高中学生开放。大学生、纽约时报员工的直系子女或同住家庭成员不可参赛。
关键:中国学生提交方式
✦ 13-15岁:由教师或家长通过官网表格代为提交;
✦ 16-19岁:可直接在官网评论区提交文字作品;
视频作品:所有年龄均需通过专用表格提交,并提供监护人许可。
为什么这个竞赛如此火爆?
自2010年创办以来,这项赛事已吸引全球超过80,000名学生参与,成为纽约时报系列赛事中历史最悠久、参与度最广的写作竞赛。不同于其他高门槛国际赛事,它拥有三大独特优势:
1.“试错型”赛制:10周内每周可投稿1篇,首次失利仍可继续冲刺;
2.低年级友好:仅需撰写“读后感式”评论,无需专业科研背景;
3.文理通用:科学类文章同样能斩获奖项,展现跨学科思维。
最最最重要的是:获奖者的姓名和作品将永久展示在《纽约时报》官网,这不仅是申请名校的“黄金敲门砖”,更是向世界发出自己声音的绝佳机会。
行动指南
机不可失,面对如此有趣且让人心动的比赛还不立刻参加,心动不如行动。下面请查收传兮留学带来的立即行动指南:
1.登录竞赛官网:https://www.nytimes.com/column/learning-contests?module=inline,查阅本周主题(每周五更新)。
2.锁定高价值选题、选择让你“心头一震”的内容。
3.用四段式框架撰写初稿:
①Hook开篇:用金句或场景描述,吸引注意;
②核心论点:明确文章价值点+个人联系;
③深度延展:结合原文细节,进行批判思考;
④升华收尾:将个人体验转化为社会观察;
⑤找英语老师/母语者润色语言(非内容!)。
4. 避开五大常见雷区:
①超字数和时间:严格按照比赛要求的字数和时间提交作品;
②无引用:未标注所评内容的完整标题或内容出处;
③泛泛而谈:如“这文章很有趣”却未说明具体原因;
④脱离个人:纯学术分析缺少情感联结;
⑤版权风险:视频中使用TikTok音乐等受保护素材。
我的英文不好也能参赛吗,有获奖的机会吗?
许多同学看到这种比赛的第一反应是:“我的英文水平够格吗?”其实大赛评委早已给出明确答案:“竞赛并不要求复杂的学术英文,也不是比谁词汇高级、句型华丽。评委更看重你是否能用简单自然的语言,讲清楚一个真实、有思考、有情感的故事。纽约时报的资深记者和教育工作者组成的评审团队曾分享:获奖作品不在于辞藻华丽,而在于思考的真诚与深度。
别让灵感溜走,你的文字和作品,值得被世界看见!8月初的投稿人数通常减少,但奖项数量不变,现在正是最佳冲刺时机,利用最后两周打磨1-2篇精品,胜率将大幅提升,快快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