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老师, 申博发刊SCI,三区或四区的文章是不是价值就不高了,二区是非常困难的,有其它方面的科研可以替代吗?
在国内高校的博士申请中,是否在顶刊发表,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如果你考虑的是美国博士申请,情况就不太一样,相比是否发了论文,招生 委员会更看重的是你在科研中是否真正有实际贡献,是否能清楚地讲出研究的过程与思维方式。论文发表不是必须的条件,当然有也非常加分。
我们最近做了一系列在读博士的访谈,专业覆盖生物化学,癌症学,心理学,医学工程,运营管理,环境工程等。 当被问到“ 申请博士时是否必须要有论文”这个问题时,几乎所有人都提到:对于本科生而言,论文不是必须的。当然,如果你有一区 、二区的发表,那自然是非常棒的事,尤其一些顶级博士项目会格外看重。但对大多数项目来说,有没有论文,不是门槛,三区 、四区的文章也仍然能说明问题,总是比没有要好。
另外,也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学科方向发表文章的周期长度,难易程度以及申请人本身的学习和科研时间长度。通常来说以实验为主基础的学科实验周期长, 如果是本科生直接申请博士,通常没文章影响不算很大,有文章会是很大的亮点, 因为本身申请人学习时间短,在申请委员会教授的眼里是一个初入学术域的新人, 自然不会有过高要求。但如果反之,比如已经国内本硕毕业,有了5-6 年的学习时长和科研生涯,但仍然没有文章发表,那可能会对申请竞争力造 成更负面的影响。
那么,如果没有发表论文,怎么展现自己的科研实力呢?其实有几种方式 。
首先是强推荐信,尤其是来自在学术圈有影响力的导师。这类推荐信在博士申请中有时是“ 关键性变量”如果你有已完成的论文正在投稿,或在preprint 平台(比如arXiv)公开,也完全可以在申请材料中标注。又比如你曾被导师带去参加学术会议,做过 poster 展示,那也是非常值得写进简历的经历。最后,哪怕没有正式发表,也可以在文书中通过项目经历来展现,比如你负责过数据分析、模型构建,或者主导过某一部分设计,能讲清楚你“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