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唱衰北京公立高中国际部?

这几年,北京公立高中国际部的招生情况一直成为舆论焦点。

7月30日中招录取结果公布后,不少家长私信、截图、转帖,把“国际部招不满”“降温”“不香了”挂在嘴边。

甚至在小某书等社交平台上流传着一些“国际部只有七成招满”的帖子,让部分家长一度心生疑虑:北京的国际部真的凉了吗?家长疯传的“七成招满”真相却是竞争更激烈了其实,网络上盛传的帖子上写“国际部只有七成招满”,是中考前的预估上岸人数,根本不是中招后的真实数据。

没有注明统计日期,却在家长群体中层层转发,被当成最终录取情况,这就是典型的信息失真。要回答北京公立国际部到底招得怎么样,最有说服力的还是数据。

1.整体规模:稳定持平,部分扩招目前,北京共有17所招生中国籍学生、开设高中国际课程的公立国际部,最知名的有北师大实验、人大附ICC、十一、一零一、四中等。

整体招生人数大约在1200人/年左右,其中人大附ICC每年招收300人,规模最大。过去五年,25所公立国际部合计招生2510人,总体呈现小幅扩招。

今年整体招生情况与去年基本持平,第一梯队和热门国际部甚至出现招超。

2.分区数据:冷热分化,名额浮动从今年各区的名额变化来看:

东城区:人大附ICC招生人数从18减至12,但区排要求更高,从11.61%提升到10.99%。一零一也缩减名额。整体上,难度不降反升。

海淀区:四中、师大附、三十五中、八十中、北中国际部都减少了海淀招生,但放宽了区排要求。换句话说,虽然门槛看似降低,但因名额紧缩,跨区难度更大。

朝阳区:人大附ICC、四中、实验、十一招生人数稳定,一零一反而增加一个名额。八十中也小幅扩招。师大二附、八一、汇文则缩减名额。

西城区:人大附ICC从8扩招到12,一零一从1扩招到3,汇文从3扩招到4,清华附广华从0扩招到2。八十中则减少名额。

非东西海朝区:名额依旧稀少,多在1-2人之间,但存在动态浮动。如果家长与学校沟通积极,学校也会“微调”名额。

整体来看,核心区域的热门国际部依然一位难求,外围区域冷热不均,但并不是招不满。

3.分数线与区排:竞争更趋激烈今年中考475分以上的学生,进入第一梯队国际部相对有保障,区排大多在10%-20%之间。如果低于470分,进入一梯队基本无望,第二梯队也可能被挤占。与此同时,面试比重提升

。不少国际部担心新中考科目总分无法拉开差距,开始增加面试分量,比如四中甚至明确提出,笔试不过可再考,面试不过建议放弃。

人大附ICC则沿用全英文面试模式,重点考察口语与综合表达能力。整体来看,北京公立国际部整体招生稳定,部分学校甚至扩招。真

正的变化在于名额分布与区排要求的调整,核心学校竞争越激烈,面试环节的筛选作用也在明显增强。家长转轨,民办创新公立国际部依然一位难求虽然整体招生格局保持稳定,但北京家长的选择逻辑正在发生微妙转变,这也让一些人误以为国际部不香了。

1. 公立国际部的核心优势仍然突出比如学费相对可控,一年10-15万,明显低于民办国际高中20-30万的学费;而且生源质量高,几乎全部通过中考筛选,学术氛围强于多数民办。升学成绩更是亮眼,Top30、G5、港前三的录取率仍集中在第一梯队公立国际部,因此,北京公立国际部依然是本地高分中考生的首选。

2. 民办国际高中的机会对于卡在460-470分数段的学生,公立国际部风险较高。于是,不少家庭转向民办国际高中。民办学校为抢优质生源,往往提供丰厚奖学金,并设有普高部,既能高考又能留学,双轨制吸引力上升。

3. 北京教育格局的变化海淀已实现公办中小学全面集团化,甚至有民办学校并入公办集团,如锦秋加盟人大附分校。朝阳、昌平也在推进。优质校名额到校、1+3、提前批录取等机制,正在均衡化公立教育资源。

另外,北京的民办国际高中非常多元化,有的走人文,有的走竞赛,还有课程实验型。可以说,公立越强,民办越敢创新。

今年中考后不少普高落榜的家庭迅速“转轨”,集中咨询国际部。但第一梯队国际部普遍排斥临时转轨,因为它们比拼的是美本Top30、英国G5、港前三等高端录取率,临时转轨家长往往认知不足,沟通成本太高。反倒是新兴国际部更愿意接纳,因而获得家长的好口碑。

总之,今年北京公立国际部的招生依然稳健,头部学校甚至更难进,只是冷热分化更明显,而所谓“唱衰”,并没有数据支持。

舆论场中公立国际部的“唱衰声”从何而来?

其实,关于“国际部不香”的声音,大多源于几个典型的误区:

1. 信息碎片化 → 家长容易被误导在择校的关键期,家长们特别依赖群消息、截图、帖子。可惜的是,大量数据没有时间标注,前后脱节。比如中考前的预估数据,被当成录取结果,最终误导了大批家长。

2. 招生逻辑复杂 → 降分容易进的错觉不少家长觉得今年分数降了,录取变容易。但事实是,北京国际部的招生逻辑不是单一看分,而是择优录取+先到先得。特别是热门国际部,中考前就有多轮“死签”或提前批:零模后、一模后、二模后、出分后,每个阶段都可能锁定部分生源。对于跨区的学生来说,信息优先性甚至比分数更重要。家长如果不了解这套逻辑,就容易觉得为什么有人低分也进去了。

3. 区域招生差异 → 造成冷热不均的观感在海淀、西城、朝阳这三大教育高地,招生名额紧张且竞争激烈。而在丰台、通州、石景山等非核心区,很多国际部只放出1-2个名额。家长看到这些个位数名额,就误以为招不满。实际上,这些区域的家庭完全可以通过放弃学籍跨区就读,只是规则更复杂,容易被忽略。

4. 留学成本上涨 → “美国不香了”的投射另一股唱衰的力量,来自于经济层面。北京家庭历来最偏爱美国,但如今美国留学成本过高,性价比受到质疑。一些家长因此选择放弃国际部,并把不去国际部简单等同于国际部不香。

事实上,这更像是留学目的地多元化的结果,而不是国际部本身吸引力下降。综上,唱衰声音更多源于信息不对称、逻辑误读和成本焦虑,而不是真实的招生现状。北京公立高中国际部从来没有“凉过”,它依然是全国最强的国际教育市场,牢牢吸引着本地最优质的生源。

真正值得家长思考的,不是国际部招得好不好,而是在教育资源逐步均衡化的背景下,如何调整思维,找到最适合孩子的发展路径。美本申请已经进入冲刺阶段!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美国金融方向专业院校汇总

下一篇

2026年托福大变革全解析!备考新趋势迎接新挑战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