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上海阿德科特Pre-IB与IBDP正式开班。小班教学、PBL项目式学习、过程性评价与全人发展的理念,如何在课堂里真正落地?
我们采访了四位来自不同方向的同学:Pre-IB年级的Eric Xia、Murphie Fang ,DP年级的Angela Zhang、Lucia Wu ,记录他们入学一个月的真实感受与成长轨迹。
这是阿德科特的首届Pre-IB和IBDP班。
有人在阅读中打开了从未触及的世界,有人在压力里学会了自我管理,有人被同学们的主动点燃了热情,有人因课堂的不设边界找回了信心。
他们在一次次提问、一次次合作和一次次自我挑战中,渐渐看见一个不同的自己,也让IB教育的价值在他们身上有了鲜明注脚。虽然只有一个月的学习经历,却已经能清晰感受到:这里的学习方式不一样,班级氛围不一样,他们自己也正在发生改变。
IB初印象:
四位IB学生的课堂体验
IBDP Angela Zhang
体育与艺术的跨界者
“IB不只看一次考试,它更在意过程。我喜欢这种公平感。”Angela是个体育与艺术双修的学生。她去年在阿德读Pre-A Level,但常觉得自己“文理分科下不来”。直到参加了学校关于新开设IB课程的宣讲会,IB体系所强调的过程性评估和跨学科衔接,让她眼前一亮,感觉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舞台。她的收获不止于学科。
语文课的阅读和写作让她彻底改变——“我以前从不怎么看书,但这一个月读了三本,还学会把书和全球性议题联系起来。”这种“延展性”的思维方式,成了她眼中IB最特别的地方。在IB课堂上,她最大的感受是——不再是“只要答案”,而是“追问为什么”。“不再只是记住知识点,而是要弄清楚它怎么来的。”她说。这种不断追问与探索的习惯,正是IB学习者素养中“Inquirer”的体现。
当然,也有挑战——物理里的逻辑常常需要数学支撑,英语课堂又会碰到经济话题。Angela的应对方式是“当堂提问”:“我不喜欢把问题拖到下课,效率更高,也能立刻解决。”她最喜欢的老师是数学老师Steven Huang。虽然她依旧不算喜欢数学,但老师用生活类比和简明的拆解方式,让她终于能听懂那些最难的知识点。“别人可能一下子就理解了,但我需要更多解释,他就会换一种方式讲,直到我懂。”
Angela说。Angela说:“探索、全面、成长,这是IB给我的第一印象。”IBDP Lucia Wu从体制内到IB的“再出发”“IB让我知道,学习不是单线条的记忆,而是要多维度去看。”
Lucia从体制内的高一转入上海阿德读IBDP,历史早早在初中考掉,很久没有接触了。进入IB,她不得不重新拾起这门学科,跨度大、压力重。
她坦言:“一开始真的挺累的。”但很快,她被同学们的氛围带动了,身边的同学都在认真努力,老师也愿意花大量时间陪伴。“原本有点散漫的我,被大家一起‘卷’起来了。但这种竞争是良性的,让人莫名有动力。”
Lucia最喜欢的是历史和语文。IB的历史与体制内不同,不只是记住年代、事件,而是要探究“为什么发生、怎么发展的、对后世有什么影响”。语文则要求大量阅读,联系核心思想与批判性思维,让她在书本之外,看见更大的世界。
“IB让我必须要多角度阅读和思考,不然写不出高质量的作业和论文。”Lucia说。
她的课堂体验离不开老师的引导。Simon老师的历史课,纯正英式口音和清晰的逻辑,使得复杂的史实脉络被拆解得条理分明。同时同学们的不同观点往往会延伸出新的问题,而老师会顺势把这些思路纳入到课堂逻辑中。
她还特别喜欢数学老师Steven Huang:“他的教学能力很强,并且是很幽默风趣的一个人,他会举各种各样的例子让我们更容易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
在课堂之外,她第一次积极参与了Drama Musical,既当演员,又负责幕后统筹。她还投入CAS活动,从学术延伸到社团服务。
她用三个关键词总结这一个月的体验是“有挑战性、高压、欢乐”。“IB让我知道学习不是单线条的,而是要不断延展,甚至跨学科去想。”她说。
Pre-IB Eric Xia从“走读生”到“全能参与者”“IB让我卷了起来。”
Eric选择IB体系,是因为IB多国联申的优势更大。他坦言,刚开始最不适应的是学术深度:“以前学得比较浅,现在很多知识要从头补。”他一边向老师请教,一边借助AI工具辅助。
在物理老师Mervyn的课堂上,他第一次感受到“英式课堂”的独特魅力,课堂节奏紧凑,重点突出,不仅有严格的学习规范,更有清晰的逻辑和高效的节奏。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很快适应了更高标准的学习状态,也感受到“原来严谨与高效可以并存”。“严格,但也很有趣。”过去他总是被动推到团队的Leader位置,而在这里很多同学会主动争取。
Eric说,“这种氛围让我也想变得更主动。”短短一个月,他已经加入了学生会、数学竞赛社,成为校足球队新队员。他笑着总结:“以前学习节奏没那么紧张,但来到这里,看到大家都那么努力,我也忍不住跟着卷了起来。”
Pre-IB Murphie Fang在小组合作中找到自律“IB需要自律,因为它要求你全面发展。”Murphie选择IB体系,是因为她未来计划去留学的国家更看重全人教育。“IB强调均衡发展,它要求的不只是某一科突出,而是全面。”
Murphie说,“所以我会更自律。”上海阿德科特新开设的IB实施小班制,入学门槛高,学习氛围浓,正适合她。从一开始,她就感受到学习节奏的紧张,每天九节课,作业量显著增加。她甚至在晚自习戴上耳塞,只为保持两小时的高效专注,把有限的时间用到极致。
她印象最深的,是来自意大利的美术老师Antonio。他的课堂不再是独立作业,而是频繁的小组合作。大家分工协作,合力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当最后呈现时,那种成就感特别强烈。”
而在化学课上,她体验到中英文双语转换的挑战,虽然知识点并不陌生,但用英文重新学习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也让课堂充满新鲜感。
在PBL皮影戏项目中,她担任Team Leader,带领同学编写故事、担任旁白,把“全球性议题”放进作品中。这次经历,让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领导”意味着组织和倾听,而不是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
她用三个词形容第一个月:新颖、有趣、轻松。
IB不同于传统课堂,它更注重锻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小班制下的“高密度成长”
Angela的“即时提问”,Lucia的“大量阅读”,Murphie的“时间管理”,Eric的“主动卷”——四位学习者的真实故事,拼接出IB班的自然生态。
IB的小班制教学,课堂节奏更紧凑,互动更高频。老师能够真正“看见”每一个学生,及时捕捉他们的困惑与闪光点。Angela提到,数学薄弱的她,总能在课堂上得到老师专门为她设计的类比讲解;而对于已经掌握的同学,老师会顺势引导他们深入到更复杂的逻辑、更广阔的跨学科联系。小班制的灵活与高效,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节奏感”。
在这里,学习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多维度的探索。
老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而是引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课堂的共建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学习共同体——既有个人的独立探索,也有群体的共同生长。
“这里的课堂像是一场持续的对话。”一位老师说。学生们的思路常常会打断原有的教学安排,但正是这些“意外”,让知识从课本的边缘长到生活的深处。
小班制带来的不是“轻松”,而是更高密度的学习与更真实的成长。它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被看见、会表达、善合作,也因此让他们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体会到学习的深度和厚度。
全人教育:一场面向未来的“全景式”培养
如果说A Level更像一支聚光灯,需要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深耕与突破,磨砺锋芒;那么IB更像是一片广阔的画布,让学生在跨学科的探索中逐渐勾勒出完整的成长图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养。
首届IB班的学生们已经直观感受到:这里的学习节奏并不轻松,甚至比他们想象得更有挑战。但这种挑战,不再是单纯的“刷题”和“熬夜”,而是更高维度的提升——跨学科的思维迁移、开放式的课堂讨论、过程性评价下的持续投入。
四位IB新生的这些片段拼接起来,正是IB教育希望培养的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联系、终身学习习惯和成长内驱力。
在这样的生态里,学生逐渐清晰——
- 学习不只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理解与表达;
- 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被连接、迁移、应用;
- 成长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
因此,IB在阿德科特不仅仅是一种课程体系,它更像是一种教育方式的实践:在高密度的学术挑战和多维度的课堂体验中,让学生真实地“学会学习”。
教育的选择:在IB课堂里“生长”
在上海阿德科特的IB课堂里,学习不是“通关”,而是“生长”。
它要求学生从问题出发,在合作中前进,在反思里定向。一个月,也许只是开始;但从四位同学的叙述里,我们已经看见了“深度学习”的轮廓:小而强的班级生态、教与学的双向滋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