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计划在未来选择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同学们,如果不想占用过多学习精力、又希望选一门科学课程,IB环境与科学是不错的选择。和IB物理、化学、生物这些难度比较大的科学课比起来,ESS学起来更容易,学习压力不会太大。
IB环境与科学(简称IB ESS)作为一门兼具科学性与社会性的课程,带着同学看清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培养有环保责任感的世界公民,通过精心设计的内容体系和多元的评估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琢磨环境问题,学到分析和解决环境挑战的知识与技能。
所有学生(SL和HL)将学习一套完整的八大核心主题:
环境价值体系的基础:介绍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如何影响环境决策。
生态系统与生态学: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动态变化。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面临的威胁以及保护策略。
水资源与水生食物生产系统:关注水循环、水资源管理、水污染及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
土壤系统与陆地食物生产系统:深入分析土壤的形成、性质、退化与保护,以及农业系统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系统与污染:研究大气动力学、空气污染的成因与影响。
气候变化与能源生产:全面探讨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影响、减缓与适应策略,以及能源选择。
人口动态与资源利用:分析人口变化、自然资源的消耗模式以及废弃物管理。
IB ESS打破传统学科边界,整合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知识。分析环境问题时,需综合运用多学科思维——如用化学知识解析污染物转化,用经济学评估环境治理成本,帮助学生摆脱单一学科局限,培养系统分析能力。
IB ESS评估体系
外部评估
即笔试,主要通过简答题和论述题,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能力,以及更高阶的对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决策的能力。
内部评估
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如实验研究或实地考察报告),评估重点在于学生提出研究问题、设计科学方法、收集与分析数据等能力。
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对学生知识、技能与思维能力的全面评价。
想要冲击高分,除了搞懂课程到底学什么,还得有一套实用的学习计划。这样才能把知识变成考试能用到的答题技巧,实实在在提高分数。
01、提前夯实生物与化学基础
ESS的学习对生物学和化学基础有内在要求,理解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如碳循环、氮循环)、污染化学等核心概念,都需要相应的科学知识作为支撑。因此,计划选择或已开始学习ESS的同学,可提前或在同步学习中巩固这些基础,提升学习效率和理解深度。
02、构建知识体系
面对内容广泛且关联紧密的课程,死记硬背难以应对灵活考题。可采用系统的方法整合知识,如使用思维导图等工具,为每个主题梳理清晰的知识框架,理解其内在逻辑,主动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环境问题相联系,这种应用式学习能深化理解,并为笔试中的案例分析题积累丰富的素材。
03、掌握答题技巧
明确考试内容、形式、时间与评分标准,锁定重点难点,制定复习计划,在考试及平时练习中,仔细阅读题目,明确考查知识点与能力目标,避免答非所问,使用规范学科术语,避免错别字与语病。
IB课程体系的连续性与深度要求学习者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学习节奏与方法论,是一条需要长期投入的路,选对陪伴团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