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香港城市大学 法学系的博士生导师Prof. DING,通过这样的“方法论”,让大家学会如何从了解一个导师开始,到后期更好地撰写套磁邮件及其他文书。
研究领域解析和深入探讨
教授的研究领域呈现出鲜明的跨学科特征和深厚的比较法底蕴,主要集中在医疗法、侵权法、合同法和比较法四个核心领域。这种学术布局既反映了当代法学研究的交叉融合趋势,也体现了教授深谋远虑的学术规划。
医事法(medical law)研究方面,教授展现出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深入的实证分析能力。她的研究涵盖了medical negligence、patient autonomy、end-of-life decision-making、organ donation等核心议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教授不仅关注传统医疗法律问题,更前瞻性地涉足了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医疗领域的法律规制等新兴议题。她在2012年出版的专著《Medical Negligence Law in Transitional China》被认为是该领域的开创性作品,为理解中国医疗法律制度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侵权法(tort law)是教授的另一重要研究领域,她以实证研究见长,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了中国侵权法的实施效果。教授对equitable liability doctrine、pain and suffering awards、vicarious liability等复杂问题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侵权法理论,更为司法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她的研究特别关注中国民法典实施后侵权法制度的新发展,这种前瞻性研究为理解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窗口。
在合同法(contract law)领域,教授关注的重点是contractual equilibrium和change of circumstances doctrine,这些研究体现了她对法律制度稳定性与适应性平衡的深刻理解。
比较法(comparative law)研究贯穿教授所有学术工作的始终。她熟练运用比较法方法,将中国法置于全球法律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既突出了中国法的特色,也揭示了其与国际法律制度的互动关系。这种比较法视角使她的研究具有更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精读教授所发表的文章
1.《Liability of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for Cyber Torts under Chinese Law》(Tort Law Review),2023年发表
文章深入分析了网络服务提供商在cyber torts中的责任问题。该文章及时回应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法律挑战,为理解中国网络侵权法律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文章通过详细分析相关法律条文和司法案例,阐述了中国法在这一新兴领域的立法思路和司法适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Chinese Tort Law in the Era of the Civil Code》
(2023,The Making of the Chinese Civil Code: Promises and Persistent Problems)
这是对中国民法典实施后侵权法发展的深度解析。该文章系统分析了民法典对传统侵权法制度的修改和完善,评估了新制度的实施效果,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3.《Loss of a Loved One: An Empirical Study of Pain and Suffering Awards in Wrongful Death Cases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体现了教授擅长实证研究的特色。该研究基于大量wrongful death cases的数据分析,深入探讨了中国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的judicial reasoning和award patterns,为理解中国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教授的学术地位
教授在国际法学界享有崇高声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术背景
教授拥有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和硕士学位,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法学硕士学位,以及香港大学法学博士学位。这种跨jurisdiction的教育背景为她的比较法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她还曾担任Harvard Law School的Fulbright research fellow,进一步丰富了她的国际学术经验。
学术产出
据Google Scholar统计,教授被引用次数超过163次,在medical law、tort law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她发表的论文涵盖了Brookly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Journal of European Tort Law、Tort Law Review等国际顶级期刊,体现了其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重要职务
教授现任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associate dean,曾任assistant dean,这表明她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造诣深厚,在学术管理方面也具有杰出能力。她还是Centre for Chinese and Comparative Law的重要成员,推动中外法学交流与合作。
学术项目和社会服务
教授主持了多项Research Grant Council (RGC)资助的项目,包括关于家庭暴力离婚案件中法官性别影响的研究、NGO环境公益诉讼的研究等,这些项目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有话说
教授的研究工作为我们理解当代法学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未来法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法学研究的实证化趋势
教授大量运用empirical methods分析法律现象,如对pain and suffering awards的统计分析,对medical negligence cases的content analysis等。这种研究方法不仅提高了法学研究的科学性,也增强了研究结论的说服力。在AI和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法学研究的实证化将成为重要趋势,教授的研究为这一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示范。
比较法方法论的重要价值
教授巧妙地将中国法置于global legal development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既揭示了中国法的独特性,也探讨了其与international legal systems的convergence和divergence。这种研究方法对于促进legal transplantation和legal harmonization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制度的社会效益
教授不仅分析法律条文的textual meaning,更关注法律在实际运行中的效果。例如,她对equitable liability doctrine实际适用情况的研究发现,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可能产生unfairness和inequity,这种发现对于法律制度的改进具有重要价值。
基于教授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提出几点创新思考:
在研究方法方面,可以进一步发展跨学科方法。例如,结合行为经济学的见解来分析司法决策;运用计算法律研究的方法来分析大规模法律数据。
在研究课题方面,可以更多关注新兴技术对法律制度的挑战。如AI在医疗诊断中的法律责任问题、区块链技术在合同执行中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侵权法中的新问题等。
第三,在比较法研究方面,可以开展更深入的功能比较。不仅比较不同法律制度的形式,更要分析其基本原理和社交功能,以此促进法律制度之间的相互学习。
博士背景
Justice Li,985法学院博士生,专注于国际法与人权法的交叉研究。擅长运用比较法和跨学科方法,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权保护机制和国际法治建设。在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隐私权保护和数据主权问题上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德恒杯"全国法律英语辩论赛冠军。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法学》和《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等重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