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真实上演了“一人ED违约,全校被‘拉黑’”的事件。
根据《纽约时报》的最新爆料,一名来自科罗拉多州丹佛著名私立高中科罗拉多学院(Colorado Academy)的学生,在2025 Fall申请季中,无故撕毁了杜兰大学的ED(Early Decision)绑定协议。
这一行为,直接点燃了杜兰大学的怒火。
校方采取了极为罕见的“连坐”式惩罚:将科罗拉多学院整个高中列入“黑名单”,禁止该校所有学生在2026 Fall(即下一个申请季)通过ED渠道申请杜兰大学。报道还称,另有三所高中也遭到了同样的处罚。
此举在美国留学圈引发了“地震”。杜兰大学用最强硬的姿态,向所有人划下了一条红线。

杜兰大学的“重拳”:为什么“连坐”全校?
杜兰大学在声明中态度强硬,直言“违反规则,你的同校同学就应该承担后果!”
校方表示,ED名额非常宝贵,学生无故违约不仅浪费资源,也对其他申请者极不公平。因此,校方决定用“一年禁令”向高中管理层施压,要求其加强内部管理,确保学生严肃对待这份有约束力的承诺。
杜兰之所以反应如此激烈,与其招生策略密切相关。
这所私立名校极其依赖ED通道来完成招生KPI。以2026届学生为例,录取的1800多名新生中,约1200人(三分之二)来自ED;而RD常规录取的,仅仅106人。
ED是杜兰大学维持入学率和财务稳定的命脉。学生的违约,无异于在它的命脉上划了一刀。
但更深层的逻辑,在于ED协议的“三方本质”。
很多家庭以为ED只是学生和大学的约定,但事实上,这是一份需要三方共同签署的契约:
学生
家长(监护人)
高中升学顾问 (School Counselor)
当高中的升学顾问在这份协议上签字时,他/她不仅是在证明成绩单的真实性,更是在用整所高中的信誉为这名学生背书。顾问的签字,是在向大学承诺:“我校已充分告知该生ED的约束性,并将监督其遵守规则。”
因此,当学生违约时,杜兰大学的解读是:
学生失信了
科罗拉多学院的升学指导体系失信了
杜兰大学惩罚的,正是这个“失信”的指导体系。
对于科罗拉多学院这样的私立高中而言,这无疑是声誉上的重击。私立高中的“卖点”就是“大学录取成果”,他们极度依赖与名牌大学的关系。杜兰的公开处罚,无疑是在砸他们的“金字招牌”。
ED是什么?为什么会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
很多刚接触美本申请的家庭,可能对ED还很陌生,不明白为什么一份申请会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
简单来说,ED就是一种“提前决定”的申请方式。它有三大核心特点:
1、唯一性
你在同一个申请季,只能向一所大学提交ED申请。你不能同时ED宾大又ED康奈尔。
2、约束性
这是ED最核心、最严肃的规则。“Binding”意味着“绑定”。
一旦你被ED学校录取,你就必须入学(除非出现后文提到的极端情况),并且你必须立即撤回所有其他学校的申请(包括已经提交的EA和RD)。
3、高录取率
既然规则这么严苛,为什么每年还有成千上万的学生申请ED?
答案是:为了更高的录取率。
因为你承诺了“录取我,我必来”,大学的招生风险大大降低(他们不用担心你拿到录取又跑掉),所以他们也更愿意在ED阶段录取你。对大学来说,你是一个“确定”的生源。因此,几乎所有顶尖大学的ED录取率,都远高于其常规录取(RD)的录取率。
“连坐”引发的轩然大波:ED到底公不公平?
杜兰大学的“连坐”式处罚,迅速在美国教育界掀起轩然大波,也将“ED录取制度是否公平”这一议题再次推至风口浪尖。
拥有40多年招生经验的苏珊直言,因一名学生毁约而惩罚整所高中“闻所未闻”,她批评这一处罚过于苛刻,并推测背后可能“另有隐情”。
更有人直接“炮轰”杜兰,质疑其“ED名额有限”的说法。他表示,一年的ED禁令更像是一种“招生勒索”,暴露的是大学自身在招生管理上的僵化。
这场争议背后,折射的是ED制度中长期存在的“权责不对等”和“不公平”争议。
ED用“高录取率”作为交换,要求学生放弃一些权利。而正是这些被放弃的权利,让ED备受争议。
当你签署ED协议时,你不仅承诺了“唯一”,更放弃了“比较”。
你放弃的,是在次年3月放榜季,手握多份录取通知书自由比较和议价的权利。
这正是ED争议的最大核心,也是它常被批评为“富人游戏”的根本原因。
对于富裕家庭:学费不是首要考虑因素。ED的高录取率是他们实现“梦校”的最佳杠杆。他们可以毫不犹豫地签署协议,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比较助学金。
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助学金的多少是决定孩子能否入学的关键。ED的约束性,让他们必须在“更高的录取概率”和“比较助学金的权利”之间做出艰难的取舍。
更糟糕的是,大学在面对ED学生时,也缺乏提供优厚助学金的动力。在RD阶段,大学会用高额奖学金来“抢夺”优秀学生;但在ED阶段,大学很清楚,你已经是“囊中之物”,它们只需要给出一个“过得去”的方案即可。
合法的退出路径——什么情况下才能“撕毁”ED?
既然ED协议如此严苛,是否意味着一旦签署,就绝无退路?
答案是:存在“合法”的退出路径,但这条路极其狭窄,且充满风险。
我们要严格区分两种“撕毁”:一种是被规则允许的,另一种是纯粹的恶意违约。
1、唯一被规则允许的退出途径:助学金不足
这是ED协议中,唯一一条白纸黑字写明的“免责条款”。
几乎所有的ED协议都规定:如果大学提供的助学金方案,不足以使学生家庭负担得起就读费用,学生可以申请解除ED绑定。
但这绝不像听上去那么简单。这个过程不是“通知”,而是一场艰难的“申诉和谈判”:
第1步:证明“不足”
你不能只是“觉得”钱少。你必须证明学校给出的方案,与你通过官方“净价计算器”(Net Price Calculator)或CSS Profile/FAFSA表格提交的数据所预估的金额,有巨大且不合理的差距。
第2步:正式申诉
你需要向学校的Financial Aid Office(助学金办公室)提交正式的申诉信,详细说明家庭的财务状况、解释为什么这个方案不可行,并提供所有能支持你论点的文件(如失业证明、医疗账单等)。
第3步:大学的裁决
学校会重审你的材料。它们可能会提供一个“加码”的新方案,也可能维持原判。
第4步:释放
只有当大学承认,即便在重审后,它们也无法弥合你家庭所需的财务缺口时,它们才会书面同意(MANDATORY),将你从ED协议中“释放”出来。
关键风险点:“不足”的定义权在学校;申诉过程可能长达数周,错过了其他学校的截止日期;结果高度不确定。
2、灰色地带的“退出”:极端变故(高风险)
除了助学金之外,还存在一些极其罕见的“灰色地带”,但它们依赖于大学的“酌情处理”。
家庭突发灾难性变故:在ED签署后、录取后,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者突然去世、重病或永久失业。
学生突发严重疾病:学生本人在录取后突发严重疾病(如需要长期休学的重度抑郁症、癌症等),经医疗证明已无法按时入学。
这些情况必须是突发的、灾难性的、不可抗力的,并有极其充分的第三方文件(死亡证明、医疗诊断)作为证据。
3、什么是绝对不被允许的“撕毁”?
以下理由,100%构成恶意违约,也是杜兰事件中那名学生最可能触犯的红线:
“我被一所更好的大学RD录取了。”(这是ED违约中最严重的行为。你用ED的承诺换取了录取,反手就用这个录取去“垫背”,追逐“更好的”学校,这是对规则最严重的破坏。)
2.“我改变主意了,我突然更喜欢另一所学校。”(“买家反悔”不是理由。ED就是为了防止你反悔。)
3.“我的RD学校给了我高额的优秀奖学金(Merit Scholarship)。”(你签署ED时,就已经同意放弃了比较奖学金的权利。)
杜兰的“拉黑”事件,为所有试图“钻空子”的家庭敲响了最响亮的警钟。在现阶段的ED制度下,毁约的后果远不是个人能承担的。
1. 对个人:录取资格被撤回,甚至被多校联合“封杀”
不要以为这只是你和一所大学之间的事。U.S.News明确指出,高校间存在“共享ED名单”机制。
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招生官曾透露:“学校与其他三十多所大学共享ED名单。”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招生官也强调,无合理理由的ED毁约属于“道德问题”,校方会通报给合作院校,最终可能导致学生所有录取通知被撤回。
2. 对母校:留下“黑历史”,连累学弟学妹
杜兰大学的处罚绝非个例。
有用户在Quora上透露,某高中因6年前一名学生ED毁约宾夕法尼亚大学,至今该校学生仍被宾大“另眼相待”,录取艰难。
小红书也有学生分享,因上一届学长ED录取范德堡大学后毁约,导致下一届学生被范德堡“全拒得”。
这些“黑历史”会跟随你的高中很多年,让你的学弟学妹们在你曾经挖的“坑”里艰难挣扎。
这起事件,也迫使我们回归到留学申请最本源的思考:
ED是“真爱之选”,不是“策略游戏”。
只ED那所你愿意放弃所有其他可能,也非去不可的学校。如果你在签署ED协议时有哪怕一丝一毫的犹豫,请立刻转投EA或RD。
诚信,是比藤校offer更稀缺的通行证。
大学的信任一旦被破坏,重建将无比艰难。这份品质,远比一纸录取通知书更重要。
归根结底,美国顶尖大学的录取,是一场关乎学术、能力、品格的全方位考察。杜兰的“红牌”警告我们:不要在申请的起点,就为自己埋下诚信的“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