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全奖博士项目(Boon Huat Bay教授)

一、导师简介

新加坡国立大学全奖博士项目(Boon Huat Bay教授)

Boon Huat Bay教授于 2022 年 1 月起任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杨潞龄医学院(YONG LOO LIN SCH OF MEDICINE),现任解剖学教授,其 Orcid 标识符为 0000-0001-8553-5087。他的研究覆盖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Oncology and carcinogenesis、Clinical sciences等 10 余个领域,核心方向集中在三个方面。

1.1 核心研究兴趣

· 癌症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 in cancer):团队以乳腺癌、鼻咽癌、胃癌为研究模型,深入分析 metallothionein、glutathione S-transferase、p53 等分子与细胞死亡、增殖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联。为适配领域发展,近三年引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技术,并建立组织微阵列(tissue microarrays),大幅提升生物标志物验证的效率与成本效益。

· 显微镜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为解决光学显微镜空间分辨率有限的问题,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离子束应用中心(CIBA),共同开发亚 100 纳米荧光成像技术,同时结合电子显微镜实现活细胞动态过程与超微结构的同步分析。

· 纳米毒理学(Nanotoxicology):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计划的核心参与者,团队已在高影响力期刊发表 4 篇研究论文及 3 篇综述,获新加坡教育部(MOE)Tier 2 基金资助,目前已有 1 名博士生毕业,另有 1 名博士生正在开展研究。

1.2 教学理念与成就

Bay 教授从事医学教育 16 年,授课对象包括医学、药学、生命科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及硕博研究生。他的教学理念深受作家 Nikos Kazantzakis 的启发 ——“教师当为桥梁,助学生跨越后便欣然退去,激励他们搭建属于自己的桥梁”。其教学实践有三大特点:

· 分层教学:针对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差异,为医学生设计临床导向课程,为非医学生融入简易临床场景;

· 资源开发:牵头编写《药学专业解剖学手册》,并利用虚拟学习环境(IVLE)及解剖标本视频演示,丰富教学手段;

· 能力塑造:主张 “以概念为核心,而非单纯记忆”,通过小组讨论、临床问题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终身学习能力。

二、近期文章和项目解析

新加坡国立大学全奖博士项目(Boon Huat Bay教授)

Bay教授团队已发表论文 724 篇(截至公开数据),以下选取 2024-2025 年发表的核心成果,从 “癌症机制”“代谢与自噬”“纳米技术应用”“医学教育伦理” 四个维度进行解析。

2.1 癌症机制研究

· 《Peroxiredoxin 3 regulates breast cancer progression via ERK-mediated MMP-1 expression》(2024 年 12 月,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DOI: 10.1186/s12935-024-03248-x):该研究首次发现,线粒体过氧化氢清除剂 Peroxiredoxin 3(PRDX3)可通过激活 ERK 信号通路,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 - 1(MMP-1)的表达与活性,最终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的迁移和侵袭。临床样本检测显示,PRDX3 与 MMP-1 在乳腺癌组织的上皮和间质中均呈正相关,这一发现为三阴性乳腺癌转移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 抑制 ERK 信号通路。

·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相关研究:Bay 教授团队是全球鼻咽癌中金属硫蛋白研究的领军团队,已明确不同亚型的功能:MT-2A 参与癌细胞增殖与侵袭,MT-1F 与组织分化相关,MT-1E 则与雌激素受体状态关联,这些成果为癌症诊断标志物的开发提供了关键依据。

2.2 代谢与自噬调控

·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regulates mitophagy by maintaining PINK1 stability》(2025 年 2 月,Life Metabolism,DOI: 10.1093/lifemeta/loae040):通过全基因组 CRISPR-Cas9 筛选,团队发现糖酵解戊糖磷酸途径(PPP)的限速酶葡萄糖 - 6 - 磷酸脱氢酶(G6PD),可通过维持 PINK1 蛋白的稳定性,调控 PINK1-Parkin 介导的线粒体自噬(mitophagy)。该研究首次揭示 G6PD 的非 PPP 功能,其线粒体定位使其成为连接糖代谢、氧化还原平衡与线粒体质量控制的关键分子。

· 《Esrra regulates Rplp1-mediated translation of lysosome proteins suppressed in MASH and reversed by alternate day fasting》(2024 年 9 月,Molecular Metabolism,DOI: 10.1016/j.molmet.2024.101997):研究发现,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中,孤儿核受体 ESRRA 的表达降低,导致其下游核糖体蛋白 RPLP1 的转录受抑制,进而减少溶酶体和自噬相关蛋白的翻译。而隔日禁食(alternate day fasting)可激活 ESRRA-RPLP1 通路,恢复蛋白翻译与自噬活性,缓解 MASH 症状。该研究首次证实核激素受体可同时调控转录与翻译过程。

2.3 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应用

· 《Harnessing Microalgae as Sustainable Cell Factories for Polyamine-Based Nanosilica》(2025 年 4 月,Molecules,DOI: 10.3390/molecules30081666):团队提出利用硅藻(diatom)制备多胺基纳米硅的新方案。硅藻的硅质细胞壁中含有长链多胺,可参与硅的形成,其沉积物硅藻土(diatomite)可转化为纳米硅载体,用于药物、siRNA 递送及骨组织工程。研究还分析了环境压力、气候变化对硅藻产量的影响,并提出通过基因编辑优化纳米硅结构的思路。

· 《Precision medicine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anotheranostic strategies》(2024 年 3 月,NANO SELECT,DOI: 10.1002/nano.202300127):该综述总结了纳米诊疗技术在心肌梗死(MI)精准医疗中的应用进展,指出通过调整纳米材料的结构、尺寸和表面性质,可提升其靶向性与特异性,为 MI 的个性化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2.4 医学教育与伦理

· 《Commemoration of body donors in a religiously diverse society》(2024 年 11 月,Anatomical Sciences Education,DOI: 10.1002/ase.2462):以韩国两所医学院(公立无宗教背景、新教背景)为案例,分析多宗教社会中遗体捐赠者的纪念模式。研究表明,尽管儒家孝道文化曾对遗体捐赠形成阻碍,但以 “感恩与尊重” 为核心的纪念仪式(无论宗教或非宗教),不仅显著提升了捐赠意愿,还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未来研究预测

结合 Bay 教授团队的现有成果与领域发展趋势,未来研究将聚焦三个 “基础 - 转化” 结合的方向。

3.1 癌症生物标志物的临床转化

团队已明确 PRDX3、MT 亚型等分子与癌症进展的关联,未来将重点推进两项工作:一是通过大样本组织微阵列验证候选标志物的临床价值,开发便捷的检测工具(如免疫组化试纸);二是探索标志物与现有治疗方案的匹配性,例如针对高表达 PRDX3 的乳腺癌患者,开展 ERK 抑制剂联合化疗的临床试验,实现 “标志物指导下的精准治疗”。

3.2 显微镜技术的多模态整合

目前团队已突破亚 100 纳米荧光成像技术,未来将整合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与离子束成像技术,构建 “活细胞动态观测 - 超微结构解析 - 分子定位” 的多模态成像平台。该平台可用于实时追踪癌细胞侵袭过程中细胞器的变化,或观测纳米药物在细胞内的转运路径,为基础研究与药物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3.3 纳米技术在代谢疾病中的应用

基于团队在纳米硅载体、纳米诊疗领域的积累,未来将拓展至代谢疾病(如 MASH、糖尿病)的研究:一方面优化硅藻纳米硅的表面修饰,使其靶向肝脏细胞,递送 ESRRA 激活剂或 RPLP1 mRNA,用于 MASH 治疗;另一方面开发可响应血糖浓度的智能纳米颗粒,实现胰岛素的精准释放,提升代谢疾病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一个学生失信全校ED被禁!杜兰大学“拉黑”整所高中敲响警钟

下一篇

香港教育揭秘:从起跑线到大学的“抢跑”攻略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