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写作时,我们是在尝试表达某种东西,并以某种特定方式来表达它。写作有无数种方式,而我们常常无法意识到语言在书面表达中呈现的多种形式。
想象自己给朋友写一封简讯、完成一篇三十页的研究论文、以及写一封给远方亲戚的感谢信时的写作方式有多么不同。在这些情境下我们是如何构思写作的?自我的哪些方面通过这些语言被传达出来了?不同的遣词造句、观点展开又是如何影响到这些表达的?
写作中的自我是什么?“‘你自己’体现在你写下的每一个字、每一层语言中”,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些问题早已困扰了无数思想家。这个问题并不需要有标准答案,但我们希望你在阅读这篇推送时,在撰写、阅读、重读自己的申请文书时,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今天,机构将围绕这些问题,提出若干语言运用的关键点,并关注语言在撰写个人陈述及其他大学或奖学金申请文书中的运用。
它不是关于“写什么”、或者“如何让读者惊艳或赞叹”的指南,而是帮助申请者思考写作意味着什么、如何将写作本身作为你要表达内容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来对待,以及最重要的:激发对写作本身重要性的思考。
01整体图景(The Big Picture)
刚开始写作时,你通常不会确切知道最终的样子。你可能有一份提纲,或者记录了一些主题、观点、论证方式——但真正写作时,文字一行行地流淌在纸面上,往往不会花太多心思去考量前后文。这就像你第一次听别人讲话或读某篇文章时的体验。
但写申请文书或个人陈述时,申请者拥有一个巨大的优势:你知道整幅图画、知道你最终希望传达的“自我”形象。
这种对整体的认识会随着写作的进行而逐渐明晰——可能是在你初次动笔时,在你停顿思考一个恰当形容词时,或在你第一次通读全文时。随着文章不断被重写精炼,你会逐渐意识到你真正想表达的核心思想,并据此选择每一个词语、修订每一句话、打磨每一个观点,使之服务于文章的整体目的。
理想情况下,你无需在文中直白地告诉读者“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或者“我是谁”:你就是你的文字。你的文章应该是鲜活的、自觉的、反思的、有趣的,以及真实的,就像你本人一样。
明确整体图景也能帮助你避免冗长乏味的叙述,避免偏离主题的枝节内容削弱你的核心观点。
你还应该阅读各种已发表的随笔,体会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他们如何展开核心观点。推荐阅读《纽约时报》的观点专栏、《纽约客》或《哈泼斯》上的随笔,结合本指南来思考(特别是《纽约时报》,它不仅有专业的写作水平,还非常贴合美国大学的价值观念)。
为了更清楚地识别你的“整体图景”,你可以把文书交给别人看,并问:“这听起来像我吗?”(即使文章主题不是你自己,也这么问。)还可以请他们用一句话总结你的文章主题。并思考这个总结符合你的期望吗?
不论你最终决定写什么,你最有趣、最具说服力、最发人深省的作品,往往就是那些真诚地反映你自我、思想方式与所关心之事的作品。
02词语(Words)
词语就是一切。你选择的词不仅传递信息,也传递了情感、声音、节奏、语气和态度。你如何称呼某个事物,如何命名某种情绪,如何描述一段回忆,这些都构成了你是谁。
很多学生在写申请文书时,会不自觉地堆砌“高大上”的词汇,仿佛用拉丁词根越多,就越聪明、越有深度。然而,这样做往往会让文章显得笨拙、做作,反而遮蔽了真正想表达的情感。好的写作不是用“艰深的词语”来掩盖平庸的思想,而是用精准的词语表达复杂的情感。
坏例子:“I endeavored to meticulously orchestrate the disparate elements of my academic and extracurricular responsibilities...”
好例子:“I tried to balance schoolwork with the clubs I cared about.”
当然,这并不是说你必须“口语化”表达。你应该寻找最准确、最自然、最贴合你自己的词语。不要炫耀词汇量,而要展示你对语言的敏感度与诚实。
请记住:你越诚实,你的语言就越有力量。
03动词(Verbs)
动词是你文章的发动机。它们驱动句子,也让读者感受到节奏与紧张感。糟糕的写作常常陷于被动语态与名词化表达,这样会稀释句子的力量,让你的文章变得沉闷。
被动语态:“The lesson was learned by me.”
主动语态:“I learned the lesson.”
名词化:“I was involved in the coordination of events.”
动词直接表达:“I coordinated events.”
选择充满动感、具体的动词,能使你的叙述更生动。与其说你“做了很多事情”,不如具体描述你“组织了辩论赛、联系了十位校友、在雨中搭建了帐篷”。读者能通过你的动词感受到你的主动性和真实。
04句子结构(Sentences)
好的句子结构不仅是文法正确,更重要的是能恰当地承载你的思想与节奏。单调重复的句式会让读者昏昏欲睡,而句式多变、节奏有张有弛的文字,则更有表现力。
试着混合长短句。例如,一句简短的句子可以带来意外的力量:
“And then I left.”
读完一段长段叙述后,这样的短句突然一击,让人印象深刻。
注意句式的逻辑顺序。如果一段话的主题在最后才出现,读者会在读前半部分时感到迷惑。写完一段之后,试着回头看:它是否自然流畅?是否能让读者在第一时间抓住重点?
05语调(Tone)
“语调”是最难定义、却也最关键的写作要素之一。它是你文章的“声音”,是读者在心里“听见”的那个你。
语调受词语、句式、节奏、叙述视角、细节选择等诸多因素影响。最重要的是,语调必须与你的写作目的相匹配,必须真实地反映你自己。
很多学生会陷入“自夸型语调”或者“自贬型语调”的陷阱:
自夸型:“我一直是最优秀的学生,我改变了世界。”
自贬型:“其实我什么都不是,只是很幸运……”
理想的语调是真诚的、自信的、谦逊的。你可以展示成就,但用细节与反思来呈现,而不是空洞的赞美自己。你可以写挣扎与失败,但要展示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06语调(Tone)
在一篇文章中改变语气是可以的,但必须有意为之。比如,如果你写一段沉重的往事,然后用一句轻松的句子来缓和气氛,这是可以的——甚至可能增强文章的力量。
但如果语气突然毫无理由地改变,比如从冷静叙述跳到俏皮插科打诨,或者从自省跳到戏剧性自夸,就会让人感到不协调。
语气变化最常见的出错方式之一,是尝试在最后一段“上升到哲理总结”。例如:
“这一经历教会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课:梦想是无所不能的。”
这种转折看似庄严,其实空洞。如果你已经通过具体细节讲述了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就不要在结尾用宏大口号来“升华”。读者希望的是情感真实、思想自然发展的结尾,而不是强行拔高。
更有效的策略是:
- 回扣开头,形成呼应;
- 简洁总结,留白余韵;
- 表现出持续思考的姿态,而非给出终极答案。
07风格(Style)
风格是你写作的整体印象,是你用什么方式对待语言。这包括词语、句式、节奏、语调、结构和叙述角度的总和。最理想的风格,是让人感受到你在认真倾听自己的声音,而不是模仿别人的套路。
风格不是“文艺”或“深奥”,也不是“搞笑”或“抒情”本身,而是你是否让语言为你服务,而不是被语言牵着走。
一个实用建议是:大声朗读你的文书。如果你听到“这不像我说话的方式”,那就不是你的风格。调整语言,直到它听起来像你。
08修订建议(Revision Advice)
不要一开始就力求完美写初稿时,允许自己犯错、跑题、胡思乱想。你需要先找到自己真正想说的,再逐渐精炼语言。
写完后放一放
隔几天重读文章时,你会更清楚哪些地方不自然、哪里太啰嗦、哪里缺乏情感。
向他人征求反馈,但保留判断权别人可以帮你指出逻辑漏洞或语言模糊之处,但不要让他们“重写”你的声音。最终决定权属于你。
从结构看清楚“你”藏在哪儿
检查:是否每段都与主题相关?有没有一段只是为了展示成就,而不是推动思考?删掉或重写。
问自己三个问题:
- 我真正想表达的核心是什么?
- 我的语言是否诚实而精准?
- 这篇文章是否像我这个人?
09结语
你的申请文书不是一份履历的扩展,也不是自传式时间轴,更不是“说服别人我很棒”的演讲稿。它是一种交流——你与某个正在读你文字的人之间的真实交流。这段交流的唯一媒介,就是你写下的语言。
写好它,意味着你不仅表达出事情的“发生”,还表达出“意义”。你不仅展示了成就,还展示了你如何思考、感受和成长。
愿你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