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2025–26考规与无障碍新变化:新季启动家长和学生该如何准备?

过去几年,SAT一路从纸笔时代迈入全面数码化(Digital SAT)。进入2025–26申请季,College Board再次对考规与无障碍支持(Testing Accommodations)进行细化更新,这不仅影响到美国本土考生,也关系到全球准备赴美升学的中国家庭。许多家长发现:SAT不再只是“刷分”问题,而是“考试体验与机会平等”的再定义。

政策趋势:SAT进入“数字成熟期”

College Board在10月中旬更新了2025–26考季安排与规则说明,重点包括三方面:

- 无障碍政策更透明。针对视觉、阅读、注意力障碍的考生,新增读屏辅助(screen reader)与额外延时(extended time)类别,并明确国际考点申请流程。

- 其次,全球考期持续优化——2025–26学年SAT共有七次考试,分别是8月、10月、11月、12月、3月、5月与6月,其中多数考点将延续“数码+安全中心”双系统。

- 第三,数据安全与身份验证升级,包括人脸识别与设备登记制,以应对全球不同地区的身份风险。 这些变化的核心,是让SAT更具包容性、更具灵活性,也意味着从报名到考试的每一步都更加严格规范。

同时,这些规则与技术升级的一部分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作弊与信息泄露风险,从而进一步提升考试的公平性与可信度。College Board希望“Digital SAT”不只是“线上版SAT”,而是真正能适应多元考生背景的全球化考试。

实际案例:来自不同考点的真实体验

今年春季已有多位学生通过新版Digital SAT参加考试。一位在新加坡考点的学生分享:“考试体验更轻松,但系统对设备检测很严格,必须提前更新Bluebook应用。”

另一位来自北京国际学校的考生提到:“我在二月就提交了读屏功能和延时设置申请,学校辅导员帮我准备了完整的心理评估报告。考前一周收到了College Board批准邮件,考点老师全程配合,系统界面会自动放大文字并标注段落提示,整体过程相当顺畅,没有出现卡顿或技术问题。”

这些反馈说明,无论在亚洲还是北美,新的SAT测试环境更加一致,减少了因地区差异造成的体验落差。同时,也提醒家长与学生:提前了解考点设备要求与Accommodation申请时间线,是顺利应考的关键。

家长启示:SAT准备的“新三件事”

对计划申请美高或美本的中国家庭来说,SAT新规带来了三个启示:

第一,提前注册,留足时间。 国际考点名额紧张,尤其是亚洲地区。建议至少提前两个月完成注册,以便有时间处理设备、住宿与交通等问题。对于中国大陆地区考生,由于目前尚无官方考区,大多数学生需前往香港、新加坡、澳门或其他亚洲城市参加考试,建议家长提前规划出行和签证安排,并关注这些地区考点的名额释放时间,以免错过理想的考试日期。

第二,关注无障碍政策,尤其对特殊需求学生。 现在的SAT在政策层面更包容,但申请仍需提供专业文件。家长应尽早向学校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师获取证明材料,并在College Board账户中提交Accommodation Request。

第三,学术与技术并重。 数字化SAT要求考生熟悉Bluebook系统界面、题型导航与答题策略,建议学生在模考中练习系统操作,确保临场自如。

教育理念:从考试到公平

SAT的每一次调整,都反映出美国教育体系在追求“机会公平”方面的持续探索。无论是取消附加考试、强化无障碍支持,还是推广Digital SAT,这些改革的共同目标,都是让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获得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

随着越来越多大学采用Test-Optional或Test-Flexible政策,SAT也正在逐步摆脱“唯分数论”的标签,转变为一种展示学术潜力与学习能力的多元工具。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考试,更是了解美国教育价值观的一扇窗口——在这里,能力的多样性和教育机会的平等同样重要。

家长视角:陪伴孩子的成长之路

留学准备是一项系统工程,SAT考试只是其中一环。这场考试不仅是对学术能力的测评,更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时间规划与心理素质的综合检验。受中国考试思维惯性的影响,许多家长和学生容易陷入情绪焦虑——既担心准备是否充分,又过度关注一次考试的结果。

作为教育顾问,我们始终认为,孩子的长期成长远比短期的考试结果更重要,并一直以此理念传递给家长和学生。在陪伴孩子申请与备考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家长转换视角:将备考期视为珍贵的亲子共成长契机。与其执着于分数波动,不如聚焦四个核心维度:

能力培养:引导孩子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论,例如设定阶段性目标、定期复盘学习成效、善用模考与错题分析优化学习路径;

习惯养成:帮助孩子形成可持续的时间管理能力,如制定每日学习计划、合理分配休息时间、使用番茄钟或学习日志提升效率;

心理建设:锻造抗压能力与成长型思维,鼓励孩子从失败和波动中总结经验,学会自我调节与情绪管理;

沟通协作:家长应定期与孩子开放沟通,了解他们的压力点与需求,并在必要时寻求教育顾问的建议和支持,共同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当家长以“成长教练”而非“监工”的角色参与时,孩子往往能展现出更稳定的备考状态。

我们见证过太多案例:那些在备考过程中真正掌握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不仅收获了理想分数,更培养了受益终生的核心素养。 这种陪伴式教育理念,让留学准备从“应试冲刺”升华为“全人发展”的成长之旅。当家长与孩子形成教育同盟,留学之路也会变得更从容、更积极。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北京国际学校11月开放日汇总

下一篇

悉尼大学官方TESOL项目:两周速成获取世界前30名校证书!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