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香港教育大学 心理教育学系的博士生导师Prof.PAN,通过这样的“方法论”,让大家学会如何从了解一个导师开始,到后期更好地撰写套磁邮件及其他文书。

研究领域解析和深入探讨
教授的研究聚焦于心理语言学和认知发展心理学的交叉领域,主要涵盖两个核心研究方向:阅读发展与阅读障碍的早期预测,以及不同阅读能力读者的眼动模式研究。这两个研究方向在当代认知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 阅读发展与阅读障碍预测教授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认知机制。阅读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涉及语音意识、词汇知识、语法理解、工作记忆等多个认知成分的协调发展。教授的研究特别关注中文阅读的独特性,中文作为表意文字系统,其阅读发展机制与拼音文字存在显著差异。中文字符的视觉复杂性、语音-字形对应关系的不透明性,以及汉字的形、音、义三者之间的复杂映射关系,都对阅读发展提出了独特的认知要求。
 - 跨语言阅读研究她的研究不仅关注中文单语阅读,还深入探讨了中英双语阅读的认知机制。双语阅读涉及两套语言系统的激活、抑制和转换,这一过程的认知机制一直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教授通过纵向研究设计,追踪儿童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阅读能力的发展轨迹,探讨社会经济地位等外部因素对双语阅读发展的影响,为理解双语认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证据。
 - 眼动研究是教授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特色。眼动追踪技术(eye-tracking)作为一种实时、非侵入性的研究方法,能够精确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注视模式,包括注视时间、眼跳距离、回视频率等关键指标。这些眼动指标能够反映阅读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如词汇识别、句法分析、语义整合等。教授运用眼动技术研究副中央凹加工(parafoveal processing),这是阅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读者在注视当前词汇的同时,对视野中下一个词汇进行的预加工。
副中央凹加工对阅读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它使读者能够提前获取下一个词汇的信息,从而提高阅读流畅性。教授的研究深入探讨了中文阅读中的副中央凹加工机制,包括语音、语义、形态等不同层面的信息提取。这一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为阅读教学和阅读障碍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
 
精读教授所发表的文章
1."Longitudinal effect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Chinese children learning English"
在《Reading & Writing》期刊发表
研究中,教授采用了纵向研究设计,追踪儿童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阅读发展轨迹。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为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被广泛认为是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揭示了SES如何通过不同路径影响双语阅读发展,为教育公平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2."Phonological recovery during Chinese sentence reading: Effects of rime and tone"
在《Language, Cognition and Neuroscience》发表
研究探讨了韵母和声调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这项研究深入揭示了中文作为声调语言的独特认知加工机制。声调信息在中文词汇识别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其在阅读过程中的加工时程和机制仍需深入研究。教授的研究通过精巧的实验设计,揭示了语音恢复过程中韵母和声调信息的不同作用模式。
3."Direction-specific reading experience shapes perceptual span"
发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研究展现了教授在跨文化认知研究方面的贡献。知觉广度(perceptual span)指的是读者在单次注视中能够有效提取信息的视野范围。这项研究比较了不同阅读方向(从左到右vs从右到左)对知觉广度的塑造作用,为理解阅读经验如何塑造基本认知能力提供了重要证据。
4."Monolingual and bilingual phonological activation in Cantonese"
在《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发表
研究扩展了对方言阅读认知机制的理解。粤语作为重要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系统和字符使用特点。这项研究通过比较粤语单语者和双语者的语音激活模式,揭示了方言背景对阅读认知的影响。
教授的学术地位
教授在阅读认知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其学术影响力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估。
- 期刊编委和同行评议活动教授担任《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期刊编委,这是阅读研究领域的顶级期刊之一。该期刊专注于阅读过程的科学研究,涵盖认知、发展、教育等多个方面。能够担任此类期刊编委,充分说明了教授在领域内的学术声誉和专业认可度。
此外,教授还为多个高影响因子期刊担任同行评议专家,包括《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Developmental Psychology》、《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等。这些期刊涵盖了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双语认知等相关领域,体现了教授研究视野的广度和专业能力的深度。
 - 获奖情况教授获得了Society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ading颁发的2023年Outstanding Reviewer Award。这一奖项专门表彰在同行评议过程中表现卓越的学者,体现了教授对学术共同体的重要贡献。同行评议是学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优秀的评议工作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公正客观的学术态度和建设性的批评精神。
 - 研究资助情况教授参与了香港研究资助局General Research Fund资助的项目,研究经费达724,700港元。虽然在该项目中担任Co-I(共同研究者)角色,但能够参与如此规模的研究项目,说明了其研究能力和学术地位的认可。该项目聚焦于老年读者中文句子阅读的副中央凹加工,体现了教授研究兴趣的延续性和深化。
 - 国际合作网络教授曾在德国波茨坦大学工作,与德国学者Reinhold Kliegl和Jochen Laubrock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些国际合作不仅拓展了研究视野,也促进了中西方阅读研究的交流与融合。跨文化合作对于理解阅读认知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具有重要意义。
 - 发表论文的期刊质量教授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如《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系列、《Cognition》、《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等。这些期刊在各自领域内具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因子,能在这些期刊发表论文充分说明了研究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有话说
基于对教授研究工作的深入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阅读认知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创新可能性。
- 技术方法层面随着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的阅读研究可能会更多地采用多模态研究方法。将眼动追踪技术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等神经成像技术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揭示阅读过程的时空动态变化。教授在眼动研究方面的深厚积累,为这种多模态融合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模型在阅读研究中的应用也日益重要。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阅读模型,可以更精确地预测阅读行为和阅读困难。教授建立的北京句子语料库等数据资源,为训练和验证这类计算模型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可以考虑建立更大规模、更多样化的中文阅读数据库,涵盖不同年龄、不同阅读水平、不同方言背景的读者群体。
 - 理论发展方面教授的跨语言比较研究为阅读认知的普遍性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展这种比较研究的范围,纳入更多语言类型,如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等从右到左的文字系统,或者泰语、缅甸语等具有复杂文字结构的语言。这种大规模的跨语言比较研究有助于构建更加完整的阅读认知理论框架。
 - 应用转化方面教授关于阅读发展和阅读障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价值。未来可以基于这些基础研究成果,开发更加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和阅读困难干预程序。特别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如何运用眼动数据实时监控和调整学习过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
 - 社会意义层面教授关于社会经济地位对阅读发展影响的研究,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科技手段缩小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儿童之间的阅读能力差距,如开发适应性学习系统、个性化阅读干预程序等。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阅读认知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教授参与的关于老年读者副中央凹加工的研究,开启了这一重要研究方向。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认知训练、环境优化等手段,维护和提升老年人的阅读能力,促进健康老龄化。
 
博士背景
Betty,本科985,港校MPhil毕业,教育方向在读PhD。曾担任港校研究助理,有丰富的港澳及海外申博经验!Betty学长擅长教育方向研究型硕士及博士申请辅导,包括:选校定位,套瓷辅导,RP写作辅导,PS写作,还有面试辅导。目前已成功帮助学生取得港五、新二等教育学方向的博士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