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教育大学 中国语文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教育大学的Prof.Jing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教授现任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副教授兼学生事务处副主任,是当代汉语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导师于2013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汉语语言学学士学位。其学术背景横跨中国内地和香港两地,同时曾于2011-2012年期间赴哈佛大学语言学系担任研究员,学术视野广阔。
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导师从2013年8月起先后担任香港教育学院(后改名为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文学系讲师(2013-2016)、助理教授(2016-2023),并于2023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学术成就获得广泛认可。值得一提的是,导师近期(2024-2026年)获选为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Ewha Global Fellow,显示其国际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
研究领域
导师的研究兴趣主要聚焦于四个核心领域:汉语语言学、句法-语义接口、句法-语用接口以及语言习得的形式方法。
- 汉语语言学领域:导师的研究视角既包含传统的理论分析,又融合了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尤其关注句法结构与语义、语用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 句法-语义接口研究:导师重点探索汉语名词性表达的句法和语义属性,以及这些属性如何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表现出来。
- 句法-语用接口研究:导师特别关注汉语言语行为的实现方式,如何通过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语用功能,以及语境因素如何影响句法结构的选择和解读。
- 语言习得的形式方法研究:导师运用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方法,探究第二语言/外语学习者如何习得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用能力,尤其关注接口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
研究分析
1.《Assessing pragmatic comprehension competence in Chinese as a second/foreign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ech acts in Chinese》
(202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这是导师与杨阳和李杰恩合作的一项研究,主要评估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外语学习者对汉语言语行为的语用理解能力。研究采用计算机化的语用听力判断任务(Pragmatic Listening Judgment Task),收集了来自中国大陆和韩国的88位参与者在理解汉语断言型、指令型、承诺型和表达型言语行为时的准确性和反应时间数据。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类型言语行为的习得难度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语用理解的影响,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2.《Encoding complex speech acts via sentence final particles: New evidence from the Changsha dialect (Xiang Chinese)》
(2024,Concentric: Studies in Linguistics)
本文是导师对湘方言(长沙话)中句末语气助词如何编码复杂言语行为的研究。通过对自然语料的收集和分析,导师考察了长沙话中句末语气助词的分布特点及其表达的语用功能,并将其与普通话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汉语方言在语用表达方面的多样性和共性。这项研究为汉语方言的语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丰富了对汉语语用学的理解。
3.《Language Interfaces in Adult Heritage Language Acquisition: A Study on Encoding of Nominal Reference in Mandarin Chinese as a Heritage Language》
(2022,Frontiers in Psychology)
这篇论文是导师与Sihui Echo Ke和李焯谦合作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接口理论假设(Interface Hypothesis)在华裔成人学习者汉语习得中的适用性。研究通过网络可接受性判断任务,考察了58位中高级成人华裔汉语学习者掌握由句法-语义和句法-语篇接口分别规范的汉语名词性表达指称表达的情况。结果表明,华裔成人学习者在处理涉及句法-语篇接口的结构时比处理句法-语义接口结构时面临更大的困难,支持了接口理论假设在汉语作为继承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适用性。
4.《The features and factors i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s at the syntax–pragmatics interface by Chinese learners》(2021)
这篇文章考察了汉语学习者如何习得位于句法-语用接口的英语存在结构。导师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了汉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存在结构时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句法-语用接口确实对二语学习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支持了接口假设理论。这一研究对比了英汉两种语言在存在结构上的差异,对跨语言研究和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Chinese acquisition: An interface with Chinese linguistics》
(2025,Routledge出版)
这是一本由导师与Ke, S. E.共同编辑的学术专著,探讨汉语语言教育、第二语言汉语习得与汉语语言学之间的接口关系。该书汇集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全面展示了汉语语言学理论如何指导汉语教学实践,以及二语习得研究如何反哺汉语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作为编者,导师在书中提供了富有洞见的导论和结语章节,为理解汉语教学、习得与语言学研究的整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项目分析
1.《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Chinese as a Second/Foreign Language: A Cross-regional Comparison in Asian Contexts》
(2023年1月至2025年6月)
这是一项由导师主持、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的研究项目,旨在探索中介语语用学习策略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的语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亚洲语境下的跨区域比较。该项目的创新性在于将语用能力的研究与学习策略研究相结合,通过跨区域比较,揭示不同文化背景和学习环境对汉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项目成果将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语用能力培养方面。
2.《EdUHK-Tencent JoyLearning Putonghua Journey》
(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
这是一个由腾讯公司资助、导师担任主要研究者的教育科技项目,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学生的普通话学习体验和效果。项目集合了语言教学专家和科技开发人员的力量,开发了一套融合游戏化元素的普通话学习平台,使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和高效。该项目体现了导师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科技应用相结合的能力,对推动语言教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Enhancing Students' Workplace Putonghua Competence in the GBA Context via Video Learning Resources: A Collaboration with Industry Professionals in GBA》
(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
这是一个由导师主持的项目,旨在提升学生在大湾区工作环境中的普通话能力。项目通过与大湾区行业专业人士合作,开发了一系列基于视频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工作场所所需的普通话交流技能。该项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直接服务于香港学生未来在大湾区就业的需要,体现了导师研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应用导向。项目成果不仅包括教学资源,还包括对工作场所语言需求的深入分析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为职场语言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研究想法
- 多模态语境下汉语语用能力的发展与评估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语言交流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多模态的数字环境中。可以探索在多模态语境(如视频会议、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学习者如何理解和产出不同的言语行为。研究可以设计多模态的语用能力评估工具,考察学习者如何整合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如面部表情、手势、语调等)来理解和表达语用意图。这一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拓展了传统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也为数字时代的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 基于大数据的汉语语用标记研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大规模语料库,构建汉语语用标记(如话语标记、语气助词等)的使用数据库,分析不同语域、不同人群(如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等)在使用语用标记方面的差异和变化趋势。这一研究可以揭示汉语语用系统的动态发展特点,为语用理论提供新的实证基础,也为汉语教学提供更加真实和丰富的语言材料。
- 跨文化语用转移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结合脑电图(EEG)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神经科学技术,探索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处理不同类型的语用现象(如间接言语行为、语用含义推理等)时的认知神经机制,以及母语语用知识对二语语用处理的影响(即语用转移)。这一研究将神经语言学方法应用于语用学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认知基础,为语用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 人工智能辅助的个性化汉语语用教学系统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汉语语用教学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汉语水平、学习风格和具体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语用教学内容和练习。系统可以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识别语用错误并提供实时反馈,模拟各种真实的交际场景,让学习者在安全的环境中练习不同的言语行为。这一项目将教育科技与语用教学研究相结合,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汉语口语教学中句法-语用接口的动态发展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追踪汉语学习者在一定时间段内(如一学年)句法-语用接口能力的发展轨迹,考察不同教学干预(如显性教学vs.隐性教学,形式关注vs.意义关注等)对句法-语用接口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可以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语言产出数据、学习日志、访谈等多种数据源,全面分析影响句法-语用接口能力发展的因素。这一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二语习得过程的理解,为汉语教学提供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申请建议
1. 学术背景准备
- 强化语言学理论基础:申请者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学理论基础,特别是在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方面的知识。建议系统阅读相关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如Levinson的《Pragmatics》、Sperber & Wilson的《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以及Huang的《Pragmatics》等。同时,也需要熟悉汉语语言学的相关研究,如吕叔湘、朱德熙、袁毓林等学者的著作。
- 深入了解接口理论:鉴于导师的研究重点是句法-语义接口和句法-语用接口,申请者应特别关注接口理论在语言研究和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建议阅读White的接口假设理论文章以及导师已发表的相关论文,理解接口理论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
- 掌握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申请者应了解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特别是形式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建议熟悉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如可接受性判断任务、眼动追踪、反应时测量等。
2. 研究能力准备
- 参与相关研究项目:尝试在本科或硕士阶段参与与语言学、语用学或二语习得相关的研究项目,积累研究经验。如果可能,尝试在指导下独立开展小型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整理成学术论文或会议报告。
- 发表学术论文:尝试在相关学术期刊或会议上发表研究成果。即使是小型研究或文献综述,也能展示申请者的学术潜力和研究兴趣。可以考虑投稿Language Learning、Second Language Research、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等期刊,或参加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应用语言学年会等学术会议。
- 掌握统计分析技能:学习和掌握研究数据分析所需的统计方法和软件工具,如SPSS、R或Python等。能够独立进行数据清理、分析和可视化,这些技能在实证研究中至关重要。
- 提升学术写作能力:培养严谨的学术写作能力,熟悉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写作规范和格式(如APA格式)。英文写作能力也很重要,因为许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需要用英文发表。
3. 申请材料准备
- 明确研究兴趣:在申请材料中清晰表达自己的研究兴趣,并展示这些兴趣与导师的研究方向的契合点。例如,可以关注汉语语用学、句法-语用接口、二语习得中的语用能力发展等方向。
- 撰写高质量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应展示申请者的理论基础、方法论知识和创新思维。计划应包括明确的研究问题、相关文献回顾、拟采用的研究方法、预期成果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计划应具体、可行,同时展示一定的创新性和挑战性。
- 突出与导师研究的契合点:在申请材料中明确指出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导师的研究方向的契合点,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位导师,以及自己能够为导师的研究团队带来什么样的贡献。例如,可以提到对导师某篇特定论文的理解和延伸想法。
- 准备学术作品集:收集和整理自己最好的学术作品,如学期论文、会议论文、已发表的文章等,作为申请材料的补充。这些作品应能展示申请者的学术潜力和研究能力。
4. 面试准备
- 熟悉导师的研究:在面试前,应详细阅读导师的主要论文和著作,了解导师的研究兴趣、方法和观点。准备一些有关导师研究的具体问题,展示自己的学术兴趣和批判性思维。
- 准备研究展示:准备一个简短的研究展示,介绍自己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研究。展示应该简洁明了,突出研究的创新点和主要发现,同时展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潜力。
- 展示语言能力和教学经验:鉴于导师的研究与汉语教学密切相关,申请者如有汉语教学经验(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应在面试中强调这一点。同时,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特别是汉语和英语的流利程度。
- 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准备几个有深度的问题,展示自己对导师研究领域的理解和兴趣。这些问题应该是开放性的,能够引发有意义的学术讨论,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事实性问题。
博士背景
Syntax,985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专注于计算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研究。擅长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汉语语音、语法的历史演变规律和现代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特征。在研究上古汉语语音系统重建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中国语言学会青年学者奖。研究成果发表于《语言学报》和《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等重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