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理工大学 英语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理工大学的Prof.Ahrens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Kathleen Virginia Ahrens是香港理工大学英文及传意学系教授,国际认知语言学与话语分析领域知名学者。她的研究以“语言与认知的互动关系”为核心驱动力,学术生涯覆盖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多个交叉领域。
学术活动方面,教授活跃于国际学界,2025年多次受邀担任“东亚学术机会”“商业话语中的隐喻与性别”等主题演讲嘉宾,研究成果丰硕(累计162项产出),包括41篇期刊论文、25篇会议论文、22篇编著章节及68次会议报告,h-index达15,总被引758次,学术影响力跨越语言学与认知科学领域。
研究分析
代表性论文解析
- 《Do New Words Propagate Like Memes? An Internet Usage-Based Two-Stage Model of the Life Cycle of Neologisms》(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25):该文提出“新词传播的互联网使用两阶段模型”,将模因理论(memes)与新词生命周期结合,通过分析互联网语境下新词的产生、扩散与稳定过程,揭示其传播规律。创新点在于首次从“使用基础”视角量化新词传播的阶段性特征(如初始小众传播与大众普及的临界点),为社交媒体时代的词汇演变研究提供了新框架。
- 《Linguistic synesthesia and embodiment: A study based on Mandarin modality exclusivity norms》(Language Sciences, 2025):文章以汉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模态排他性规范(modality exclusivity norms),探讨语言联觉(linguistic synesthesia)与具身认知的关系,量化分析不同感官模态(如视觉、听觉)词汇在联觉表达中的感知强度差异。该研究填补了汉语联觉实证研究的空白,为跨语言具身认知理论提供了汉语语境的支撑。
- 《A type-theoretical approach to categorical interaction and complex system adapt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register classification》(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2025):文章将类型理论(type theory)应用于语域分类,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范畴互动与复杂系统适应的机制,为话语分析中的语域识别提供了数学化的理论工具。这种“语言学+类型理论”的跨学科方法,拓展了话语分类研究的方法论边界。
重点研究方向与活动
- 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研究:通过语料库分析不同意识形态政客的隐喻使用(如战争隐喻、旅程隐喻),揭示隐喻如何塑造政治认知。2025年相关会议报告《Evolving role of WAR metaphors in business news: Shaping gendered perceptions of leadership》,进一步将隐喻研究延伸至商业新闻领域,探索战争隐喻对领导力性别认知的影响,体现研究的现实关怀。
- GenAI与语言教育融合:研究《Empowering public speaking with GenAI: Innovative tools and strategies for contemporary classrooms》(2025会议报告)聚焦生成式AI在公共演讲教学中的应用,开发基于GenAI的语言教学工具与策略,实现认知语言学理论与教育技术的结合,具有明确的实践应用价值。
- 认知语言学理论建构:参与编写《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2025待出版)中“Journey metaphor”章节,系统梳理旅程隐喻的认知机制与跨域映射规律,为认知语言学基础理论体系贡献成果。
研究想法
结合Ahrens教授的研究脉络与语言学前沿趋势,可提出三个具有可行性的创新研究方向:
- 社交媒体政治话语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效应研究:她的政治隐喻研究侧重意识形态分析,可拓展至“情感隐喻”(如“愤怒是火焰”“希望是光”)。创新点在于:构建多模态语料库(文本+图像+视频),分析不同政治立场账号在热点事件中情感隐喻的使用差异;通过眼动实验与ERP(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测量受众对情感隐喻的神经认知反应,揭示其影响政治态度的神经机制——这一方向融合语料库分析与认知神经科学,深化政治话语的实证研究。
- AI生成文本的隐喻偏向与人类认知适配性研究:基于她的GenAI教育研究,可探索AI生成文本(如ChatGPT撰写的演讲稿)的隐喻使用特征。创新点在于:对比AI与人类在不同语域(政治、商业、教育)中的隐喻选择偏向;通过用户实验评估AI隐喻的“认知适配性”(如理解难度、说服力),提出“人类-AI隐喻协同优化”策略,为AI文本的人机协同创作提供指导——这一方向回应了生成式AI时代的语言学新议题。
- 方言联觉隐喻的跨文化认知差异研究:延续她的汉语联觉研究,可拓展至汉语方言(如粤语、吴语)。创新点在于:建立多方言联觉隐喻语料库,对比不同方言中感官模态词汇的联觉表达差异;结合跨文化心理学方法,分析方言使用者与普通话使用者对联觉隐喻的认知差异,探讨语言多样性对具身认知的影响——这一方向丰富了联觉研究的语言多样性维度,具有文化语言学价值。
申请建议
1.学术基础: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
- 核心理论学习:系统掌握认知语言学(重点是概念隐喻理论、具身认知)、语料库语言学(语料库构建与分析方法)、心理语言学(反应时实验设计)基础理论。推荐阅读Lakoff & Johnson的《Metaphors We Live By》、她的《Journey metaphor》章节及《Language Sciences》上的联觉研究论文,理解其研究范式。
- 方法与工具掌握:学习语料库分析工具(如AntConc、BNC语料库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R语言),若有条件可接触实验心理学工具(如E-Prime反应时记录软件);掌握学术写作规范,熟悉《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Language Sciences》等期刊的论文风格。
- 语言与跨文化能力:英语需达到学术写作与沟通水平(如雅思7.0+),若具备汉语方言知识或跨文化沟通经验更佳,因研究常涉及汉语语境与跨文化比较。
2.科研实践:积累相关学术经验
- 论文写作:撰写1-2篇与她研究方向契合的论文,主题可围绕“隐喻认知”“语料库话语分析”“新词传播”等,例如“社交媒体中健康话语的隐喻分析”“汉语方言联觉词汇的实证研究”。尝试投递语言学领域期刊(如《现代外语》《外语教学与研究》)或国际会议(如认知语言学协会年会)。
- 项目参与:参与高校或科研机构的认知语言学、语料库研究项目,如协助构建小型隐喻语料库、参与心理语言学实验数据收集与分析;若有机会,参与GenAI教育相关的教学工具开发项目,积累跨领域实践经验。
- 套磁准备:提前阅读她近3年的论文与会议报告,提炼1-2个具体研究问题(如“情感隐喻如何影响政治谣言的传播?”“AI生成文本的隐喻偏向是否存在文化偏差?”),在套磁邮件中清晰阐述问题及初步思考,体现对其研究的深度理解。
3.材料准备:突出匹配度与研究潜力
- 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需紧密结合她的研究方向,明确选题的创新点与可行性。结构应包括:研究问题(如“社交媒体政治话语中情感隐喻的神经认知效应”)、理论框架(引用概念隐喻理论与她的相关成果)、研究方法(语料库分析+实验心理学方法)、预期成果与章节安排。确保研究问题具体,方法路径清晰。
- 推荐信:优先选择教授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或心理语言学课程的导师撰写推荐信,信中需突出你的理论基础、研究能力(如语料库分析、实验设计)及学术热情,最好具体提及你在相关论文或项目中的表现(如“该生在‘隐喻认知实验’课程项目中,展现了对Ahrens教授联觉研究的深入理解”)。
- 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简洁说明申请动机(为何选择她的研究团队)、学术与实践背景(与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论文、项目经历)、未来研究兴趣(与她项目的契合点),用具体经历展现你的学术潜力与匹配度,避免空泛表述。
博士背景
Eamon,985应用语言学博士生,研究领域包括社会语用学、翻译学和比较文学等。曾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和《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得过国家级学术奖项。专注于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语言使用及其对教学的影响,致力于推动语言学和教育学的跨学科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