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师简介
1.1 职位与所属机构
LIN LIGEN 教授现任澳门大学(University of Macau,简称 UM)中华医药研究院(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教授及项目主任(Programme Director)。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依托澳门的区位优势,长期聚焦中药现代化与天然产物研究,在该领域拥有完善的实验平台与国际合作网络。
1.2 核心研究领域
教授的研究方向集中于三大板块:一是天然产物化学(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具体包括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分离、结构解析、修饰及分析新方法开发;二是针对肥胖、糖尿病、衰老的新型先导化合物(novel lead compounds)筛选;三是饮食相关代谢紊乱(diet-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的机制研究。这些方向均契合当前全球关注的慢性病防治与天然药物开发需求。
1.3 教育与职业经历
· 教育背景:2002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2007年7月获上海药物研究所(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博士学位,两段经历为其奠定了扎实的化学与药学基础。
· 工作经历: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在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2008年1月至 2013年1月,于美国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儿科领域开展研究 —— 贝勒医学院是全球顶尖医学院之一,其儿科研究在代谢性疾病领域积累深厚,这段经历为教授后续代谢紊乱机制研究提供了国际视野;目前在澳门大学的研究,进一步结合了中药资源与现代医学技术。
1.4 学术影响力
根据研究产出数据,教授累计发表 311 篇 Web of Science(WOS)收录论文、196 篇 Scopus 收录论文;WOS 数据库中总被引次数 198 次(注:此处应为 198 可能为笔误,结合 UM 期间 6733 次被引推测总被引应为更高数值,原文以 198/7493 标注,此处以原文为准),Scopus 总被引 7493 次;H-index 在 WOS 为 44、Scopus 为 47,FWCI(Scival)为 3.51。其中,在澳门大学任职期间发表 294 篇 WOS 论文、179 篇 Scopus 论文,占总产出的 94.5%(WOS),说明其在澳门大学期间是学术产出的高峰期。FWCI>1 表明其论文被引频率高于领域平均水平,44 的 H-index 在天然产物化学领域处于上游,反映出长期稳定的学术贡献与国际认可度。
二、近期文章和项目解析
2.1 天然产物来源的活性化合物研究
该方向涵盖 4 篇近期成果,核心是从植物中挖掘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为药物开发提供候选分子。
· 抗癌症与抗炎活性化合物:2025 年发表于《Phytomedicine》(IF 8.3/8.0,天然药物领域 Q1 期刊)的论文 “Xerophenone H, a naturally-derived proteasome inhibitor, triggers apoptosis and paraptosis in lung cancer” 指出,天然来源的 Xerophenone H 是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可诱导肺癌细胞凋亡(apoptosis)与类凋亡(paraptosis)。蛋白酶体抑制剂是癌症治疗的重要方向(如临床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硼替佐米),而天然来源的该类抑制剂相比合成药物,可能具有更低的毒副作用,为肺癌治疗提供了新候选分子。
· 抗脂肪性肝炎化合物:同期发表于《Fitoterapia》(IF 2.6/3.0)的研究 “Monocyclic and polycyclic polyprenylated acylphloroglucinols with anti-steatohepatitis effect from the pericarps of Garcinia multiflora”,从多花山竹子(Garcinia multiflora)果皮中分离出单环与多环聚异戊烯基酰基间苯三酚,证实其具有抗脂肪性肝炎作用。脂肪性肝炎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的关键进展阶段,该研究既验证了传统药用植物的有效性,也为 MASLD 治疗提供了天然活性成分。
· 植物系统性研究:两篇发表于《Phytomedicine Plus》(2025 年,Volume 5)的综述 “Ethnopharmocology, 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 of the genus Orthosiphon: A review”,系统梳理了 Orthosiphon 属(如传统药用植物猫须草)的民族药理学、植物化学与药理学研究。综述的发表表明教授团队对该属植物的研究已形成体系,为后续活性成分挖掘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代谢性疾病相关研究
该方向聚焦肥胖、糖尿病、MASLD、骨关节炎等慢性病,共 4 篇成果,贴合公共卫生需求。
· MASLD调控机制:2025 年在《AMM 青年论坛》发表的 “Adipose tissue-derived exosomal microRNAs: key regulators of MASLD pathogenesis” 提出,脂肪组织来源的外泌体 microRNA 是 MASLD 发病的关键调控因子。外泌体是细胞间通讯的载体,其携带的 microRNA 可作用于肝脏等靶器官,该研究为 MASLD 的诊断(生物标志物)与治疗(干预靶点)提供了新方向 —— 当前全球 MASLD 发病率超 25%,此类机制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非营养性甜味剂影响:两篇发表于《eFood》(2025 年,Volume 6,IF 5.7/4.9)的论文 “Naturally Occurring and Artificial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Potential Impacts on Metabolic Diseases”,探讨天然与人工非营养性甜味剂对代谢疾病的潜在影响。这类甜味剂因低热量被广泛使用,但近年研究质疑其对肠道菌群、胰岛素敏感性的干扰,教授团队的研究可为其安全使用与代谢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 骨关节炎干预:2025 年发表于《Guidelines and Standards in Chinese Medicine》(Volume 3)的研究 “Additive effects of curcumin and glucosamine on knee function, cartilage protection, and subchondral bone preservation in a 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 rat model” 发现,姜黄素(curcumin)与葡萄糖胺(glucosamine)对创伤后骨关节炎大鼠具有膝关节功能改善、软骨保护的叠加效应。二者均为常见的骨关节炎辅助干预成分,叠加效应的发现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了实验支持。
2.3 中药成分与机制研究
该方向共 2 篇成果,聚焦中药现代化的核心问题 —— 活性成分与作用靶点。
· 菊科中药倍半萜研究:2025 年在《沈阳药科大学》相关出版物发表的 “菊科中药倍半萜成分调控代谢性疾病的作用机制和靶点发现研究”,针对菊科中药(如苍术、白术)中的倍半萜(sesquiterpenes)成分,探索其调控代谢性疾病的机制与靶点。倍半萜是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但作用靶点不明确,该研究为中药 “多成分多靶点” 的科学阐释提供了思路。
· 天然产物靶点识别:同期在《贵州医科大学》相关出版物发表的 “Target identification of bioactive natural products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聚焦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靶点识别与创新中药开发。靶点识别是天然产物成药的关键瓶颈,教授团队的研究可能结合分子对接、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推动中药从 “经验用药” 向 “精准治疗” 转型。
三、未来研究预测
基于现有研究方向与领域进展,教授团队未来可能聚焦三大方向:
3.1 天然产物筛选技术升级
当前天然产物分离依赖传统柱层析,效率较低。未来可能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 质谱(MS)联用技术,及人工智能(AI)辅助筛选 ——AI 可通过机器学习预测化合物活性与靶点,缩小筛选范围,提高新型先导化合物(如抗代谢疾病、癌症的成分)的发现效率。
3.2 代谢紊乱机制研究深化
现有研究涉及外泌体 microRNA、甜味剂影响,未来可能进一步探索表观遗传调控(如 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与代谢紊乱的关系,或结合类器官模型(如脂肪类器官、肝脏类器官)—— 类器官可模拟体内代谢环境,比传统细胞模型更贴近生理状态,能更精准解析天然化合物的干预机制。
3.3 中药现代化与产业化结合
基于菊科中药倍半萜、Orthosiphon 属植物的研究,未来可能推动中药标准化提取物开发 —— 如制定多花山竹子抗脂肪性肝炎提取物的质量标准,或与企业合作开展临床试验,促进研究成果向药品、保健品转化,实现 “从实验室到市场” 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