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师简介
1.1 基本职位与教育背景
目前,香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KU)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和公共卫生实践学领域的临床副教授一职,由Ni MY(倪宇轩)担任。在教育经历上,他先是获得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学士学位(MBBS (HK))与医学博士学位(MD (HK)),之后又前往哈佛大学攻读并取得公共卫生硕士学位(MPH (Harvard))——这样的跨地域、跨阶段学术经历,为他后续开展具有国际视野的公共卫生研究筑牢了基础。
1.2 专业资质与学术认可
在专业资质方面,Ni MY教授手握多项国际及香港地区的权威认证: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MRCP (UK))、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公共卫生科院士(FFPH)、香港社区医学会院士(FHKCCM),以及香港医学专科学院(社会医学领域)院士(FHKAM (Community Medicine))。这些资质不仅是对他专业能力的认可,更标志着他已成为公共卫生医学领域内的专家。
1.3 研究核心与资助情况
Ni MY教授的研究始终围绕“人口精神健康”展开,具体聚焦于精神健康流行病学,以及新兴的精神健康决定因素。自2014年起,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已成功拿下40项研究拨款资助,总金额超过2亿港元。如此可观的资助规模,既体现出其研究项目的高竞争力,也反映出学术界对其研究价值的高度认可。
1.4 关键项目与教学工作
- 项目层面:Ni MY教授同时承担两项重要工作——一是担任“爱+人”队列研究(英文名称为FAMILY Cohort)的项目总监,该研究以香港全港人口为基准,调查人数多达46,001人,是香港地区颇具规模的人群健康队列研究;二是被委任为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精神卫生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5.0版本(Composite International Diagnostic Interview, CIDI-5)”的香港首席研究员,负责该工具在香港地区的相关研究工作。
- 教学层面:他还负责统筹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课程与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课程,在科研与教学领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
1.5 学术奖项
在学术生涯中,Ni MY教授收获了多项重要奖项,这些奖项覆盖研究、教学与知识转化多个维度: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颁发的Michele Tansella Award、香港大学Outstanding Young Researcher Award、罗英石志威基金会青年研究员奖(Lo Ying Shek Chi Wai Foundation Award for Young Investigator)、香港医学专科学院杰出青年院士(Distinguished Young Fellow)、2024年知识交流卓越奖(Knowledge Exchange (KE) Excellence Awards 2024),以及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LKS Faculty of Medicine, HKU)的Faculty Outstanding Research Output Award等。其中,Michele Tansella Award作为国际奖项,直接体现了他在精神卫生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而香港大学颁发的奖项,则反映出学校对他在青年研究阶段及教学工作中成果的肯定。
二、近期文章和项目解析

2.1 代表性发表文章
- 2020年The Lancet(IF 202.7)文章
作者团队以Ni MY为通讯作者(),成员包括Yao XI、Leung KS等,文章标题为“Depression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uring major social unrest in Hong Kong: a ten-year prospective cohort”。该研究采用10年前瞻队列设计——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能清晰观察“暴露因素(如社会事件)”与“结局(如抑郁)”的时间顺序,有效减少因果倒置偏倚。研究结果发表于IF 202.7的The Lancet,足以说明其在国际医学领域的高影响力,为理解社会事件对人群精神健康的长期影响提供了关键实证。
- 2021年The Lancet Public Health(IF 72.4)文章
由Ni MY担任通讯作者(),与Canudas-Romo V、Shi J等合作完成,标题为“Understanding longevity in Hong Kong: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long-living, high-income countries”。该研究跳出单一地区视角,通过与其他长寿高收入国家对比,系统解析香港人群长寿的独特影响因素(如医疗体系、生活习惯)。其价值不仅在于揭示香港人口健康的优势,更能为其他地区制定长寿相关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参考,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 2020年The Lancet Public Health(IF 72.4)文章
Ni MY作为通讯作者(),与Leung CMC、Leung GM合作发表“ The epidemiology of population mental wellbeing in China”。文章聚焦中国人群精神健康的流行病学特征,不仅梳理了当前中国人口精神健康的现状,更指出了现有研究中的缺口——这一梳理为后续国内精神健康研究提供了明确方向,有助于推动中国精神卫生领域研究的系统化发展。
- 2020年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7.7)文章
Cheung F、Kube A等为主要作者,Ni MY以共同资深作者(†)身份参与,文章标题为“The impact of the Syrian conflict on population well-being”。该研究将视角转向战乱地区,分析叙利亚冲突对人群幸福感的影响——这一研究方向拓展了公共卫生研究的边界,打破了以往聚焦和平地区的局限,为战乱地区的公共卫生干预(如心理援助)提供了数据支持。
- 2014年BMJ(IF 93.5)文章
Ni MY作为通讯作者(),与Chan BHY、Leung GM等合作发表“Transmissibility of the Ice Bucket Challenge among globally influential celebrities: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研究以“冰桶挑战”为对象,通过回顾性队列设计分析其在全球知名名人中的传播规律。看似聚焦“网络活动”,实则为公共卫生宣传活动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如何利用名人效应提升公共卫生理念的传播效率,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2.2 核心项目解析
- “爱+人”队列研究(FAMILY Cohort)
该研究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其“规模”与“代表性”:覆盖46,001名香港居民,且以全港人口为基准,这意味着研究数据能较好反映香港整体人群的健康状况,避免了小样本或特定人群研究的局限性。从长期价值来看,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这些数据可用于分析精神健康、慢性疾病等多种健康结局的长期影响因素(如童年经历对成年精神健康的影响),而这些分析结果将直接为香港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如精神卫生服务的资源分配、慢性病防控策略)提供人群层面的实证支持,是香港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重要“数据资产”。
- WHO CIDI-5香港地区研究
作为该项目的香港首席研究员,Ni MY教授的核心工作是推动WHO标准化精神疾病诊断工具(CIDI-5)在香港地区的应用与验证。在此之前,香港地区精神疾病诊断可能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不同机构、研究者可能采用不同诊断工具,导致研究数据难以比较。而CIDI-5的标准化应用,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提升香港本地精神健康研究数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另一方面,使香港的研究数据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CIDI-5数据对接,显著提升其国际可比性,为香港参与国际精神健康合作研究奠定基础。
三、未来研究预测
3.1 精神健康流行病学的深化方向
现有“爱+人”队列已积累了大量随访数据,未来Ni MY教授的研究极有可能向“特定人群精神健康”深化。当前研究多聚焦于整体人群,而青少年(面临学业压力、社交媒体影响)、老年人(伴随生理机能衰退、孤独感)、慢性病患者(承受疾病痛苦与经济负担)等细分人群的精神健康问题,仍存在较多研究缺口。通过对队列中这些细分人群数据的深入分析,可明确不同人群精神健康的独特影响因素,进而为制定“精准化”精神卫生干预策略提供依据——例如针对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与精神健康关联研究,可指导学校制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3.2 跨地域公共卫生对比研究的拓展
2021年Ni MY教授在The Lancet Public Health发表的“香港长寿研究”,已展现出跨地域对比的研究思路。未来,这一思路可能延伸至精神健康领域:将香港与其他高收入地区(如美国、英国)、内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的精神健康流行病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如医疗体系、社会支持网络、文化观念)下,精神健康决定因素的差异。这种对比研究的价值在于:既能发现香港精神健康领域的优势(如较高的医疗服务可及性),也能识别不足(如特定人群的社会支持不足),同时还能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如内地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为香港优化精神卫生政策提供多元参考。
3.3 公共卫生干预策略的研究转向
基于现有对“精神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如社会事件、生活方式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未来Ni MY教授的研究可能从“因素分析”转向“干预效果评估”。具体而言,团队可能设计针对特定精神健康风险因素的公共卫生干预方案——例如针对“社会事件创伤人群”的心理疏导方案、针对“过量酒精消费人群”的健康行为干预方案,然后通过“爱+人”队列或其他研究设计,验证这些干预方案的有效性(如是否能降低抑郁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这种“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转向,将使研究成果更直接地服务于公共卫生实践,提升研究的社会价值。
3.4 国际合作研究的推进
作为WHO CIDI-5香港首席研究员,Ni MY教授已具备参与国际公共卫生研究的基础。未来,他极有可能进一步深化与WHO的合作,或参与其他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主导的精神健康研究项目。这类国际合作不仅能推动香港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精神健康数据共享——例如将香港CIDI-5数据纳入全球精神健康数据库,还能提升香港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学术话语权,同时也为其团队成员(包括博士研究生)提供国际交流平台,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共卫生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