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师简介

(1)教育背景
James Ka Lei WONG 教授于 2013 年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获得政府学博士学位(PhD in Government)。LSE 的政府学专业在全球政治科学领域享有极高声誉,其培养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证结合,这为 Wong 教授后续的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
(2)学术与行政职务
· 学术职务:现任香港科技大学(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KUST)社会科学教育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of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社会科学学部(Division of Social Science)及公共政策学部(Division of Public Policy)高级讲师(Senior Lecturer),长期承担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领域的教学工作。
· 行政职务:兼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本科项目副院长(Associate Dea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Undergraduate Programs),负责本科教学规划与管理,熟悉人文社科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
(3)学术标识与联络信息
· 学术标识:ORCID 为 0000-0001-5570-2163,Scopus ID 为 56523776200,可通过这两个标识在学术数据库中检索其完整研究成果;
· 办公信息:办公室位于 3370 室,联系电话为 (852) 2358 7836(注:未提及具体邮箱与个人网址,故不列入)。
(4)研究兴趣
聚焦三大核心领域:一是伦理与公共政策(Ethics and public policy),探索公共决策中的伦理规范与价值平衡;二是科学、环境与可持续性政治(Politics of science,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分析环境运动、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政治机制的互动关系;三是民主治理与公民参与(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研究协商民主、公民身份构建等议题。
二、近期文章和项目解析

(1)2025 年成果(期刊文章)
· 文章信息:《Democratizing value alignment: from authoritarian to democratic AI ethics》,发表于 AI 伦理领域核心期刊《AI and Ethics》(2024 年影响因子约 5.2,Springer 出版),卷 5(1),页码 11-18,合作者为 Huang, Ta-lun 与 Papyshev, Gleb;
· 核心内容:聚焦 AI “价值对齐”(value alignment)机制的民主化问题,批判了 AI 伦理中 “威权式” 价值设定模式,提出应将公民参与纳入 AI 伦理规则制定,确保 AI 技术服务于公共利益而非单一主体诉求;
· 研究意义:填补了 AI 伦理与公共政策交叉领域的空白,为全球 AI 治理提供了 “民主导向” 的理论框架,对政府制定 AI 伦理规范具有直接参考价值。
(2)2022-2021 年成果
·2022 年书评(《Journal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卷 18(1)):《Deepening Deliberative Democracy – Experimentation vs. Naturalization》,分析了协商民主实践中 “实验主义”(通过可控实验优化民主流程)与 “自然化”(依托社会自发参与形成民主机制)两种路径的优劣,指出二者需结合以提升协商民主实效;
·2021 年书籍章节(《Environmental Movements and Politics of the Asian Anthropocene》,ISEAS Publishing 出版):《Environmental Movements in Post-handover Hong Kong: Between Managerialism and Radicalism》,以香港后回归时期环境运动为案例,揭示其在 “管理主义”(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与 “激进主义”(民间组织的对抗性行动)之间的摇摆特征,提出区域环境运动 “中间路径” 的可能性;
·2021 年书评(《Global Media and China》,卷 6(3)):《The Global Rise of China》,从公共政策视角评价了 “中国崛起” 研究的核心争议,强调需结合区域案例分析中国与全球治理的互动关系。
(3)2020-2018 年关键成果
·2020 年期刊文章(《Citizenship Studies》,2024 年影响因子约 2.9,Taylor & Francis 出版):《The Re-making of Developmental Citizenship in Post-Handover Hong Kong》,合作者为 So, Alvin Yiu-cheong,首次提出 “发展型公民身份”(developmental citizenship)概念,分析香港后回归时期公民身份从 “权利导向” 向 “发展导向” 的转变,及其与社会政策的关联;
·2018 年期刊文章(《Philosophy Compass》,2024 年影响因子约 3.8,Wiley-Blackwell 出版):《Epistemic Approaches to Deliberative Democracy》,合作者为 Min, John B.,从 “认知论”(epistemic)视角梳理协商民主的理论发展,指出 “知识共享” 是提升协商民主决策质量的核心要素,该文被列为该期刊协商民主领域的高被引文献之一;
·2018 年会议论文(3 篇):《Framing Environmentalism: Government Campaigns and Environmental Movements》分析政府环境宣传与民间环保运动的 “框架互动”;《Municipal Waste Management as Lifestyle Movements》对比两座亚洲城市的垃圾管理实践,提出 “生活方式运动” 视角;《The Problem of Self-censorship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探讨协商民主中 “自我审查” 现象的成因与应对策略,为后续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4)2016-2015 年核心成果(学术积累)
·2016 年期刊文章(《Political Studies》,政治科学领域权威期刊):《A Dilemma of Green Democracy》,提出 “绿色民主困境”—— 环境治理的 “科学性” 与民主治理的 “参与性” 可能存在冲突,需通过制度设计平衡二者;
·2015 年书籍章节(《Governing Biodiversity through Democratic Deliberation》,Routledge 出版):《‘Mini-publics’, Competence and Reliable Decisions》,研究 “微型公众”(如公民陪审团)在生物多样性治理中的作用,验证了 “能力导向” 的微型公众设计对决策可靠性的提升效果。
三、未来研究预测
(1)AI 伦理与公共政策的深度融合
基于 2025 年《AI and Ethics》文章的研究基础,Wong 教授可能进一步探索 “AI 伦理本土化” 议题,尤其是亚洲区域(如香港、东南亚)AI 治理的文化适配性 —— 例如,如何将儒家 “公共善” 理念融入 AI 价值对齐机制,或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 AI 应用制定伦理规范,该方向符合全球 AI 治理的区域化趋势,且具有较强政策实用性。
(2)环境运动的跨区域比较研究
结合香港环境运动的长期研究(2017、2021 年成果),未来可能拓展至 “亚洲城市环境运动比较”,如对比香港、新加坡、台北等城市的环境运动模式,分析 “政府 - 民间” 互动机制的差异对环境政策效果的影响;同时,可能结合 “碳中和” 目标,研究公民参与在低碳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
(3)数字时代的协商民主与公民身份
针对 “自我审查”(2018 年会议论文)与 “发展型公民身份”(2020 年文章)议题,可能聚焦数字平台对协商民主的影响 —— 例如,社交媒体算法如何改变公民参与方式,或 “数字公民身份”(如在线投票、虚拟公共空间)的构建路径;此外,可能持续关注香港公民身份的动态演变,结合社会政策调整分析 “发展型公民身份” 的新特征,为区域公民社会研究提供更新案例。
(4)公共政策中的 “伦理 - 效率” 平衡
从其 “伦理与公共政策” 研究兴趣出发,未来可能针对医疗政策、科技政策等领域,探索 “伦理优先” 与 “效率优先” 的平衡机制 ——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公共政策伦理边界,或公共服务数字化中的 “公平性” 与 “效率” 权衡,该方向可衔接其协商民主研究,形成 “伦理 - 参与 - 政策” 的完整研究链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