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国际学校开设A-Level课程的热度持续走高,而IB课程的增长却显得步履迟缓。
前瞻来看,A-Level以相对成熟的招生模式和家长认知优势,成为大多数学校的首选;而IB的师资、课程、硬件、监管等多重门槛,却让普通国际学校望而却步。
为什么会形成如今的形势?说到底,是有三座大山拦住了路……
师资投入难
资质与持续培训的双重考验
教师资质门槛高是个最大的问题,IB教师通常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且需拥有3年以上IB教学经验。部分学校还会要求持有英国PGCE或同等学位证书。口语与写作需达到雅思7.0以上水平,以保证日常教学与学术论文指导的语言质量。
官方培训与认证成本也不低,入职前必须完成IBO官方的Category 1(CAT1)培训,培训费约2万元/人,而且仅是起点;后续还有Category 2、3等进阶课程。更何况面试淘汰率也积极的高,某上海IB学校曾透露,招聘1名合格教师平均要面试27人,淘汰率超过96%,与顶级投行的筛选标准不相上下。
即便找到合适的优秀教师,但这并不是结束,还要持续发展专业,这方面的压力也是不小。每年需完成12个IBO规定的专业发展(PD)学分,包括线上研讨和线下工作坊;EE(拓展论文)指导老师要额外获得专项认证;CAS项目督导每周至少2小时,每学年累计超过150小时;寒暑假仍要参加IBO组织的全球教研,没有真正的年假。
这些都意味着,无论从招聘成本、培训支出,还是人力管理角度,IB教师团队的组建和维护都要比A-Level高出至少50%的投入。
学生选拔难
适合度与招生难题
IBDP课程强度与综合素质要求着实不低,IBDP要求学生在六大科组(文理兼修)中选课,还要完成:
- 4000字拓展论文(EE),平均耗时15周;
- 150小时CAS活动,包括创造力、服务与社会实践;
- TOK哲学思辨课程,至少8周系统学习。
我们可以回顾一个真实案例,深圳某IB学生同时备考数学HL与中文A文学EE,连续3个月每天睡眠仅4小时,毕业时虽拿下42分,但家长还是投诉学校“虐待学生”。
此外,IBDP课程的潜在生源规模非常有限,IB大考全球平均分约30分(满分45分),但世界Top50大学通常要求38+。所以IBDP课程要求的学生,就是那种高度自律、英语能力强、能承受持续压力的少数学生;而A-Level对偏科生和应试型学生更友好。
还有一个较为普遍的偏见,家长更容易将A-Level与“英国名校”挂钩,对IB的系统性和难度缺乏了解,导致招生周期拉长、成本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99%的国际学校管理者认为,真正合格的IB生源不足20%,难以支撑稳定的班额与师资团队。
资金投入难
硬件与认证费用的高额支出
官方授权与续审成本
支出项目 | 年均费用(万元) | 备注 |
---|---|---|
IBO授权费 | 50 – 80 | 按学生人数阶梯收费 |
教师培训 | 30+ | 包括海外工作坊机票、住宿 |
专项实验室建设 | 100+ | 物理、化学实验设备需IBO认证 |
五年期复审 | 20+ | 认证团队差旅与评估费用另算 |
隐形成本不可小觑
学校的图书馆:需采购3000册以上英文原版学术著作,平均单价200元,总投入超60万元。
CAS项目教练费:马术、潜水等特殊项目时薪可达500元以上。
EE评审专家费:每年需邀请海外教授进行论文答辩评审,单场费用起价2万元。
据北京鼎石学校财务报告,IB项目的“人均成本”是同校A-Level项目的2.3倍,而学费只高出约50%,导致学校运营压力巨大。
为什么有家长仍然看好IB?
虽然IBDP课程各方面都是困难重重,但家长依然热衷于选择,最大的原因,当然是顶尖大学对IBDP课程的青睐,超过4000所高校承认IB成绩,尤其在英美顶尖大学中,IB学生录取率要比平均水平高出13%~22%。哈佛招生办公室曾公开表示,IB课程成绩对大学学业表现的预测效度高于AP课程。
有数据统计,IB学生在大学阶段撰写学术论文的效率平均比普通学生高30%。美国NCES数据显示,IB学生6年内大学毕业率达81%,高于57%的全国平均水平;随后晋升速度也比同龄人快1.5倍。
这意味着,IB不仅是一张通往名校的门票,更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项目管理能力的长效机制。
写在最后
从学校来看,如果能组建稳定的IB师资团队,并通过多渠道招生教育家长,IB项目虽重投入,却能带来品牌溢价和长期口碑。
而对学生来说,短期看,IB成本确实高;但从长期看,它培养的研究与领导力,能为学生的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带来更大回报。
所以,预计随着师资与家长认知的逐步成熟,IB在中国的渗透率将稳步提升,成为国际教育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