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目前大约有女校60所、男校36所。
其中不乏赫赫有名的各种“神校”:男拔萃、女拔萃、皇仁、协恩、圣保罗、喇沙、德望……
即使顶着“神校”的光辉,在选择这些单性别学校之前,家长仍然会担忧:
“单性别学校是不是更容易让孩子变成同性恋?我很担心啊!”
人们对女校、男校的刻板印象,究竟有多少是事实?
单性别学校和同性恋真的有必然关系吗?
单性别学校
一、什么是单性别学校
单性别学校也称为男女分制学校(Single-sex education、Single-gender education),是指只接收和教育男性或女性的学校。
二、单性别学校建立的原因
1、历史和文化原因
从世界范围的学校教育发展史来看,直到20世纪中叶之前,单性别教育一直是全球学校教育的主流。
当时,大部分中学和大学都是纯男校或纯女校,并且得到了众多文化(例如宗教)的支持。
直到20世纪末,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男女混合学校才在全球逐渐普及。
但在英国、爱尔兰等国家,单性别教育的传统直到1960年代仍然相当强大。
香港的教育模式也借鉴了这种传统。
2、宗教传统原因
香港大部分单性别学校主要由宗教团体主办。
天主教、基督教和华人传统均强调男女有别的教育。
早期教会学校多为单性别,旨在通过性别隔离保持“道德纯洁性”,避免男女学生“过度接触”
后期哪怕学校想转型,但如果隶属于传统观念浓厚的修会学校,转型为男女混合学校也比较困难。
利弊分析
接下来,择宝将从大脑差异因素、性别标签因素、社会交往因素三个方面。
与家长们一起深入了解香港单性别学校和男女混合学校在学生教育和教学上的利弊长短。
一、大脑差异因素
香港的单性别学校之所以引人注目,正是因为许多单性别学校在学术上的优异表现。
例如,拔萃女书院、圣保罗学校、玛利诺修院学校、协恩中学、德望学校、拔萃男书院、喇沙书院、圣保罗书院、皇仁书院等。
在学术研究领域,支持单性别教育的学者认为,根据性别的不同“因材施教”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根据专家研究,男孩、女孩的脑部发育模式、吸收信息的方式和兴趣都是不同的。
比如普遍来说,女孩大脑中的语言区域发育更早,而男孩对方向和动作更敏感。
在小学或中学低年级,男孩们通常很难静下心来在教室学习。
这是因为他们体内的睾丸激素在波动,导致他们对决斗、英雄行为、冒险更有兴趣,大多数男孩都无比热爱“竞争”。
鉴于这些差异,单性别的学校更容易根据学生的性别所带来的生理、心理、性格、兴趣和爱好等差异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外活动类型,真正做到“因性施教”。
相比之下,男女混合学校则不会刻意强调学生的性别差异,而是采用较为普遍的教学模式。
二、性别标签因素
在单性别学校,学生往往能够获得更多平等的机会,被赋予在未来实现更多自我价值的可能性。
而不是被性别标签所束缚,只能参与所谓男生或女生更擅长的科目或活动。
相反,女生可以在戏剧舞台上反串男性角色,男生也可以在合唱团里负责女声部的高音和声。
尤其是对于女生来说,女校可以为她们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发展的社会性学习环境。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女校毕业生在回忆求学时光时都会感慨——在学校时,她们从未被告知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老师会鼓励她们尝试所有感兴趣的事情,让她们明白:只要努力,就没有办不到的。
三、社会交往因素
无论是“因性施教”,还是“撕掉性别标签”,单性别的学校似乎在学术和身心发展上都有优于男女混合学校的长处。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人为地将两性孤立起来的单性别学校里,学生的确容易丧失与异性沟通交往的能力和技巧。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未来步入社会后不懂得如何与异性相处,从而对未来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在单性别的男校里,不可避免地有些男生可能会只关注男性的成功,却对女性的优秀一无所知。
此外,也有曾在单性别学校和混合学校都任职的教师发表个人观点,认为在单性别学校更容易出现更多校园霸凌和戏剧性事件。
也许正是基于以上几点,大多数家长已经能够达成以下共识:
单性别教育对女性的积极影响更多,而混合性别教育对男孩子的未来发展更有积极意义。
这也可能是为什么香港目前男校数量少于女校的另一种合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