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直博生因延毕轻生——保研制度到底筛选了怎样的学生?

今年5月18日早上6时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已保研直博的周同学从工位所在的五层楼纵身跃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直接原因疑似为因毕业论文不达标,其可能失去保研资格。

事件发生后,认识周同学的人纷纷在社交平台上表达了悲痛和惋惜:

北航直博生因延毕轻生——保研制度到底筛选了怎样的学生?北航直博生因延毕轻生——保研制度到底筛选了怎样的学生?北航直博生因延毕轻生——保研制度到底筛选了怎样的学生?北航直博生因延毕轻生——保研制度到底筛选了怎样的学生?

图源:小红书

而作为旁观者的网友们也都想要找到他做出此等极端选择的最关键原因:

“错在学校,一年1000多万大学生毕业但哪有那么多好课题,不论如何都该给人家毕业。”

北航直博生因延毕轻生——保研制度到底筛选了怎样的学生?

图源:知乎

“错在导师,毕设这东西还卡就真没必要了。不过同学的心理也是有点脆弱了。”

北航直博生因延毕轻生——保研制度到底筛选了怎样的学生?

图源:微博

“错在环境,现在学生要承受的压力太多了,导师的一句气话很可能就是最后一根稻草。”

北航直博生因延毕轻生——保研制度到底筛选了怎样的学生?

图源:知乎

“错在自己,内耗型完美主义人格的自我淘汰,建议尊重。”

“错在优秀,可能人生也太顺了吧,接受不了这个落差。”

北航直博生因延毕轻生——保研制度到底筛选了怎样的学生?

图源:知乎

“错在科研,理想主义和现实中的科研还是差距太太太大了。”

北航直博生因延毕轻生——保研制度到底筛选了怎样的学生?

图源:知乎

“错在世界,人生的参差才是罪魁祸首。”

北航直博生因延毕轻生——保研制度到底筛选了怎样的学生?

图源:知乎

那么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杀手”到底是“心理健康”、“精英教育”,还是“学校卡毕业”、或者“导师push”?而真相之外,讨论更多指向了对当代保研制度的批判与反思:保研,究竟筛选了怎样的学生?

01、从“空天报国”的理想跌落“延毕”的现实

网传周同学出生于江西的一个小县城,自幼便怀揣航天报国的理想,升入北航后,本科期间勤勤恳恳,以专业第三的成绩成功保研至某课题组。

据其高中母校采访记录,他甚至曾表示“即使选不到理想专业,也会通过其他方式为国家做贡献”。然而,这一腔热血在毕设阶段遭遇了重挫

“我绝不允许科研数据有误”:

中期答辩后,他发现组内代码存在错误,这导致了仿真数据失真,导师反复劝阻后他仍拒绝使用错误结果糊弄过关,坚持更换课题。需要注意的是,这时尽管已成功换题,但新课题需要重新实验,时间非常紧迫

“我好像得了抑郁症”:

换题期间,周同学被确诊为中到重度抑郁症。据知情者透露,其之前的导师指导风格较为严苛,沟通中常带有“阴阳怪气”的言语push,而新加入的毕设课题组也缺乏缓冲人际关系的师兄师姐支持。

“我延毕了,要保研失败了”:

一个可确认的事实是,若无法在9月前完成合格(即80分以上)的毕设,周同学将失去保研资格(保子之前整理过毕业时保研失败的各种情况,可供参考→《毕业时,我突然保研失败了》)。

最终,或许因为无法接受“学术妥协”与前途未卜的双重压力,他选择了用极端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虽然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或许已是逻辑最通顺的一种解释,也得到了大部分网友的认可。

北航直博生因延毕轻生——保研制度到底筛选了怎样的学生?

图源:小红书

然而“心理脆弱”不是也不应该是周同学选择极端行为的关键原因,究其根本,其实为当前教育体制(尤其是保研制度)多重矛盾集中爆发导致的结果。基于此,我们不禁思考,保研制度到底筛选出了怎样的学生?

02、保研制度其实是人性缺失的筛选机器?

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学历贬值加剧的背景下,保研逐渐凭借其稳妥性和渐进性成为一条热门赛道。然而早在2019年,一篇名为《保研制度筛选了怎样的学生——基于一所研究型大学的实证案例研究》的论文就曾将保研制度推上过风口浪尖。

该文使用了某部委直属X大学的学生学业记录和跟踪调研数据,通过实证评估保研制度培养和选拔优秀本科生的效果,认为这些推免生虽然在校期间排名最优,但大学期间的学业投入、毕业之际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却显著弱于出国深造的学生;同时,本校保研学生中仅15%是出于学术研究兴趣而深造,其余大多数人则是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和了解自己

北航直博生因延毕轻生——保研制度到底筛选了怎样的学生?

该论文在结论部分指出,目前的保研制度过早吸纳了本科学生读研,选拔标准似乎筛选甚至培育了相对保守和求稳的学生,反而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除去能力之外,有研究讨论保研内卷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显著的影响:2022年一篇名为《保研内卷生态及其非预期后果——双一流高校大学生保研历程的个案研究》的学术文章讨论了如今保研内卷不断加剧的态势。

北航直博生因延毕轻生——保研制度到底筛选了怎样的学生?

据文中讲述,内卷具体表现为抢好分、拼筹码和竞争性攀比,而保研制度固有的绩效主义取向加剧了个体的自我剥削,极易将学生引向精神世界的“空心化”,铸造“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内卷型”人格,危及学生身心健康。

显然,在优绩主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转而开始反思保研制度的种种不足:

对于保研er来说,这似乎的确是一条只有挤破了头、不断咬着牙前进才能看到胜利曙光的道路,除了周同学这样成功后突然失败的案例,每年还有许许多多保研边缘人未到终点就被无情淘汰。

此外,目前还有一种“保研造神”现象,院校方倾向于通过宣传拔尖同学的事迹,也即通过造神来招揽更好更多的生源。但过度的“保研造神”现象营造出了一种“不保研就很失败”的扭曲氛围

北航直博生因延毕轻生——保研制度到底筛选了怎样的学生?

图源小红书:http://xhslink.com/a/Sv0cDIrsihi0

这种氛围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多元选择,更违背了大学教育所倡导的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和育人育才的精神,让很多同学在追求保研的过程中,忽略了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忽视了个人成长的多样性,仅以保研的最后结果来衡量自身成败,周同学即是万千受害者之一。

实事求是来说,保研制度的初衷只是升学,它的存在本身无可厚非,但其目前的状态只能使它最终走向对学生的机械式施压,并加重人性的脆弱。

此外,除了保研制度,关于毕业论文导师的批判也从未停止,具体来说,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往往以论文、资金为导向,导师被迫将精力投入资源争夺而非学生培养。周同学的导师虽未直接逼迫,但其对代码错误的疏忽、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漠视,也折射出了普通学子的学术困境。

写在最后

周同学的遭遇令人心痛与惋惜,但其本质或许只是个体理想主义与体制功利主义碰撞的悲剧。而由于学历内卷仍在加剧,因此保研制度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更不会废除

作为保研er的我们难以改变大环境,能做的就是尊重自己的生命,在慎重考虑后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保子希望大家都能够身心健康地顺利完成学业!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5年全美教育水平最高的十个州盘点

下一篇

2025 iGEM竞赛注册报名快要截止!一文带你快速了解比赛流程!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