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再次发表了最新关于本地生定义的看法,特别强调将为高中阶段来港的学生设立过渡期,避免政策“一刀切”影响其升学路径。
△图源:网络
蔡若莲局长接受香港电台《上任三周年》系列访问时表示:“有些人才考虑带着小朋友一起来。刚刚他在中五或者高中的阶段。如果我立刻实施(本地生新定义)的话,他可能已经来不及变,所以我们要考虑差一年那些怎样?差两年那些又怎样?如刚刚所说,要考虑这个方案会不会对现在人才计划的影响。”
所以希望设立过渡期,让家长和学生有合理时间作出适当安排。并表示正检视有关定义,争取在新一期联招选科前公布。
△图源:网络
🔴香港本地生定义进展要点汇总:
✅本地生身份认定维持不变,受养人子女仍属本地生。
✅学费分层改革
·引入居住年限与贡献挂钩机制:参考英国、新加坡政策,港府拟对本地生群体内部分层收费——
①长期居住者维持现行低学费;
②新移民受养人或需支付更高学费(可能比标准本地生高50%),条件包括入学前在港居住满一定时长(如参考英国的“3年通常居住”标准)、父母对香港有持续贡献(如在港工作、纳税)。
例如:新加坡要求国际生申请学费补助后需在当地工作满3年,否则需补缴全额学费。
·分层收费旨在缓解公共教育资源压力,同时避免“落户即返内地”的功利性教育移民。
✅实施学额与学额安排
·最终方案目标于2025年新学年联招(JUPAS)前公布,确保不影响2026年入学周期;
·本地生学额不变:每年15,000个本地生本科名额维持不变,非本地生通过额外扩招(40%名额)录取,二者不冲突;
·弹性扩招机制:未来或为未获学费资助的本地生(如新移民子女)增设额外学额。
△图源:网络
简言之,👉无论永居还是非永居,以后肯定还在一个竞争池子,但未来本地生内部可能将按居住年限、家庭贡献、香港社会认知细化分层,在其他权益上有一些差距。
香港本地生定义的调整,本质是港府对人才的精准回应:既要你来,更要你留。过渡期缓冲、学费分层均为筛选“真实贡献者”而非关闭大门。
建议计划或已通过人才计划(如高才通)赴港并有子女教育需求的家庭:
❗密切关注官方政策细则的同时,理解政策鼓励长期居留和贡献的导向,提前规划家庭在港的生活以及孩子插班安排。
以上为本期政策动态要点。待后续政策细则正式落地后,小天将持续跟进解读,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