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世界各大高校排名陆续出炉。QS、THE、CWUR……几大主流榜单各自揭晓“全球顶尖大学”榜单,引来关注、争议乃至质疑。这些排名看似年年如旧,却又总能在某些细节处悄悄透出新的意味。
2025年6月,CWUR(世界大学排名中心)发布了其第13届年度排名。在这份全球21,500所大学中筛选出的前2000强榜单中,法国高校继续保持稳健表现。其中,巴黎‑Saclay大学位列全球第34,欧洲第8,再次成为法国高校的“头牌选手”;而PSL(巴黎文理研究大学)也稳居全球前20。这份看似“意料之中”的成绩,其实也折射出法国高教体系在全球排名生态中的独特价值与定位。
巴黎‑Saclay:稳稳的“法国第一”
对许多法国观察者而言,巴黎‑Saclay的高位排名已经不算新闻。自2019年法国政府整合科研与工程力量,推动“超级大学”计划以来,巴黎‑Saclay便逐渐取代索邦大学,成为国际排名中的“门面担当”。
CWUR2025 中,巴黎‑Saclay以全球第34位的成绩超越牛津(第39)和多所欧洲老牌名校,引人注目。另一所“高冷”的科研型大学——PSL(Université Paris Sciences et Lettres)也以全球前20的稳定排名,坐实其在“小而强”模式下的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斯特拉斯堡大学也进入了全球前150名,继续保持其在法国东部的学术高地地位。而里昂一大、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等,也位列前500。这份成绩,说明法国高教系统虽不喧哗,但在全球排名体系中有其清晰的分布与稳定的“腰部实力”。
一则“旧闻”也读出“新意”
虽然 CWUR2025 的排名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发布,法国高校的整体表现也颇为“稳定”,没有黑马突围,也无名校跌落神坛,巴黎‑Saclay 继续稳居法国榜首、欧洲前列,似乎一切如预期。
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来看,它依然不乏“新意”。
首先,这种“稳定”,恰恰意味着法国高教系统的韧性与持续输出能力。在许多国家高校排名剧烈波动、靠并购、品牌重塑冲榜的背景下,法国高校靠的不是“操作”,而是一以贯之的科研积累与人才培养。这种冷静而有力的增长方式,也许不像“飞跃”那样吸睛,却更能折射出制度的沉稳与长期主义。
其次,巴黎‑Saclay、PSL 等校在 CWUR 中的持续高位,更强化了一个信号:法国高校并不是“看上去不如英美”的中庸力量,而是在一些更“硬核”的维度中早已跻身全球顶尖。CWUR 的排名方法规避了品牌光环、国际化炒作等变量,使法国系统性优势得以更清晰地浮现。
最后,从全球格局来看,CWUR2025 再次印证了一个趋势——法国的科研型大学,正在以“少而精”的姿态,逐渐形成区别于英美模式的“法式高教模型”。这种模型注重基础研究、强调公共资源投入,并以国家为单位配置科研生态。尽管不适合大规模吸引国际本科生,却是全球科研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极。
因此,哪怕这是一则“旧闻”,它所传达出的却是一种制度自信的延续,一种教育哲学的坚持,也是我们理解法国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道注脚。
CWUR 是什么?为什么它不一样?
CWUR,全称Center fo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创立于2012年,现总部设于阿联酋,是目前唯一完全不依赖问卷调查与高校自荐材料的世界大学排名。这点区别,造就了它在方法学上的“孤岛地位”,也正因此,它的排名风格格外“务实”。
和 QS 相比,它评什么?
指标 | CWUR | QS |
---|---|---|
教育质量(校友获奖/影响) | ✅25% | ❌ |
就业能力(校友职位) | ✅25% | ✅10%(问卷) |
教职声誉与影响 | ✅10% | ✅40%(问卷) |
研究体量/质量 | ✅40%(论文、引用、影响因子) | ✅20%(引用) |
国际化程度 | ❌不计 | ✅15% |
数据来源 | 完全公开数据,无问卷 | 大量基于学术声誉与雇主声誉问卷 |
从这张表不难看出:CWUR 排名偏重的是结果导向与产出指标,而非过程指标或品牌印象。它评估的是“这所学校培养的人在哪里”,“产出的知识有多重的影响力”。
因此,对于许多并不擅长“公关”、却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实打实做出成绩的法国高校来说,CWUR 无疑是一个更公平的平台。
法国高校:在欧洲的地位,在全球的镜像
从 CWUR2025 的榜单上看,法国高校在欧洲可谓表现优异:
PSL(巴黎文理研究大学)位列全球第19,欧洲第3,稳居法国高校之首,体现出其在基础科研与高水平人才培养方面的综合优势。而巴黎‑Saclay大学紧随其后,位居全球第34,欧洲第8,继续作为“科研密集型大学联盟”的代表性机构,在量化指标下表现突出。
在法国高校中形成第二梯队的是斯特拉斯堡大学(全球第149位),其在基础科学和医学研究方面长期稳健,已成为欧洲科研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此外,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蒙彼利埃大学、波尔多大学等地区性高校,在 CWUR 排名中持续上升,正凭借其在应用科学、环境、农业、生物等领域的积累,在全球舞台上获得更多可见度。
这说明法国的大学体系虽然不以“品牌营销”取胜,但在科研效率与人才输出方面,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非英美模式”。
与英美相比,法国高校在国际化指标上可能略显保守,但在本地人才培养、科研基础研究、国家战略领域(如核能、数学、基础物理等)上的强势,得以在 CWUR 的排名中真实呈现。
排名之外:一份值得关注的参考坐标
当然,没有一种排名是绝对公正或全知全能的。CWUR 忽视了国际学生比例、师资多样性、设施与校园体验等软性指标,这使它更适合用于科研或政策分析,而非留学选校的唯一标准。
但正是由于其对“校友表现”和“科研产出”的重视,CWUR 更能反映出一所大学在社会与学术界的真实影响力,而非一时的名声高低。
对于教育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一份用于衡量“国家投资回报率”的工具;对于希望低调强学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份发现“真正值得投奔的学术重镇”的指南。
尾声:排名之下,是教育的长期主义
在全球教育越来越被“话题性”和“流量”主导的当下,CWUR 这种近乎“古典”的排名方法,显得弥足珍贵。它提醒我们:一所大学的价值,不应只看它是否频繁出现在国际展会上、是否营销精妙,而是看它是否在无声处,培养出了改变世界的人才,产出了推动人类前行的知识。
2025年的这份榜单,是一则“新旧闻”。它没有让人惊呼的变动,却有着教育生态稳定演进的印记。法国高校以一贯的低调与扎实,在这个榜单中再次印证了它们在世界高教舞台上的独特存在感。
这,或许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阅读和理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