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大学的录取系统里,国际生总像是那个被悄悄“加了价”的顾客:价格写在明处,待遇藏在心里。2025fall申请季的时候,某些大学“回电催签”海外申请者那叫一个勤快,一周机封 Offer 连发的情况并不少见。
有的童鞋心里一热:“原来我这么优秀。”当然,也有人心里一凉:“该不会是学校太缺人了吧?”
与此同时,另一些数字开始浮出水面:有高校近九成收入来自国际学生;有课程为了凑满班级,不惜降低入学标准;还有学校因为预算断裂,正在“悄无声息”地削减小语种和人文学科。
当一所大学的运营能否为继,要靠你交的学费来决定,那你在它眼里究竟是学生,还是客户?这年头,交学费不是问题,问题是——你交的钱,学校能撑多久。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以下是英国10所最依赖国际学生学费的大学。百分比指的是大学从国际学生学费中获得的总收入占比。数据来源于2023/2024学年。
1、皇家艺术学院 RCA
Royal College of Art 88%
2、赫瑞瓦特大学 Heriot-Watt
Heriot‑Watt University 86%
3、伦敦商学院 LBS
London Business School 84%
4、伦敦卫生与热带病医学
LSHTM
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 Tropical Medicine 83%
5、格拉斯哥大学 Glasgow
University of Glasgow 82%
6、伦敦大学学院 UCL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79%
=7、圣安德鲁斯大学
St Andrews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78%
=7、爱丁堡大学 Edinburgh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78%
9、帝国理工学院 IC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77%
10、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S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75%
60秒简评~
艺术、商学院“飞”得快:像 RCA、LBS 这种小众强势专业类院校,因为本身课程定价高、招生名额不大,“国际生学费占比”高达84–88%,背后是可怕的财政结构单一性。
苏格兰高校担当“台柱”:圣安德鲁斯、爱丁堡、格拉斯哥三所老牌名校都榜上有名。这主要因为苏格兰本地学生免本科学费,高校不得不靠外国生补财政缺口。
超级精英的压力山大:UCL、帝国理工、LSE 这几个 G5 成员,也都已经超过75%。这意味着一旦国际生人数下降,其财政链条就可能“断供”。
这些数据不仅展示了英国高校在国际教育市场的“经济野心”,也同时暴露出:他们把鸡蛋几乎压在未来能持续增长的“国际生篮子”里。
英国媒体《每日电讯报》指出,今年英国高校发出了史上最多的录取 Offer。据 UCAS 统计:英国18岁主申请人数逾328,000人,offers 比去年增长3.8%,国际生也增长2.2%。
预算压力剧增:本土学费自2017年冰封,从9,250涨到9,535英镑/年后,仍无法应对不断上涨的运营成本,导致约半数以上英国大学存在亏损或赤字问题。
国际生“救火队”定位:高昂的海外学费不断增长,成为覆盖日常教学、研究资助、基础建设的“现金流”。媒体披露,国际生学费收入自2016‑17年增长了71%,到2021‑22年已高达97亿英镑,占高校收入比例超过20%。
招生Competition加剧:美国政策紧缩下,美国学生大量转向英国申请——据FT和Business Insider调查,美国学生申请量同比增14% Business Insider。英国高校为抢生源,Offer政策愈发宽松,出现“大撒网”趋势。
总之,“越来越多发 Offer = 越来越缺钱”——真的不是噱头,而是预算报表上的硬数据。
看似高校一片“欢迎海报”,但身为未来在读的留学生,你有必要警惕下面这些潜在风险:
🏛教学资源压力大
招生无限制?那带来的是课堂人均教师比下降、tutorial 配比减少、甚至课程合并/取消。FT 曾分析指出,课程裁剪、学术岗位减少,让学生体验变差。
🎓招生标准松动,含金量缩水
为追数,“Offer 泛滥”的另一面是标准下降。教育质量打折、毕业难度下降,文凭认可度或受影响,未来就业竞争力也可能走弱。
📉政策红利退潮
新政层出:缩减 PSW(Post‑study work)16到18个月、限制携带配偶,甚至拟对国际生学费征税 Levy。从伦敦市长、英国议会到 FT/Vice 等媒体都提出警告:这些政策已导致国际生签证申请锐减16%。
Given 上面列举的各种风险,计划英国留学的该怎么选?干货来了,四点建议奉上:
✅把目光投向教学质量保障强的大学
比如有TU(teaching excellence)、强大 tutorial 体系、配套 lab、论文指导资源的大学——更重要的是,要留意 student‑staff ratio、课程投入占比、院系内部财政透明度。
✅关注国际生比例及学校财政多样性
查看国际生(非欧盟)比例或学校年报里“海外学费收入占总收入比”这一硬指标。选择财政构架更平衡、收入路径从 research grants/校企合作/政府资助等多元化的学校。
✅对PSW权益做好评估
若你打算留英工作,选择对 post‑study 支持友好的国家/城市至关重要。你要关注毕业后可停留时长、可工作行业限制、带家属政策等,避免掉坑。
✅预算当心“涨”
英国部分城市生活成本一年可轻松破£20,000/年,学费外开销加上物价上涨,你得做好至少5年浮动预算,也建议预留3‑5万英镑紧急基金。
如果你打算赴英留学:请用经济和政策敏感度去衡量大学实力;不盲从Top 10、高比例国际生标签,而是挑选财政结构平衡的学校;深刻理解“Offer泛滥=高校资金焦虑”,而不是“学校欢迎我”——别让你的未来被高校财政操控。
毕竟,择校是人生投资的一部分。把风险降到最低,才能锦上添“智”——无论是知识,还是未来的职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