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SC认证与国际学校课程体系的重塑:走向能力导向的教育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学校的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学科内容展开。然而,这种教学模式面临着“知识传递”的局限性,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的培养。

WASC(美国西部院校协会)认证正是推动学校从“内容堆砌”到“能力培养”的关键力量。通过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WASC帮助学校构建更加灵活、创新且面向未来的课程体系。其核心在于,不再仅仅关注学生“学到什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学会了什么”。这种转变,为培养能够灵活应对未来挑战的新型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WASC简析

WASC全称“美国西部院校协会”(Western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自1962年成立以来,WASC一直是美国教育部认可的六大教育联盟之一,专责对公私立学校、学院及大学进行教育质量认证。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在内的众多学府,均为其认证成员。

WASC认证与国际学校课程体系的重塑:走向能力导向的教育

图源:WASC官网

WASC主要面向加利福尼亚、夏威夷、太平洋岛屿以及东亚等地区的教育机构,提供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认证服务。其认证流程以“自我评估+同行评审”为核心,强调公平、包容与持续改进,致力于保障所有学生都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作为全球公认的权威认证机构,WASC不仅推动教育机构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也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激励学校不断追求卓越,为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双重提升提供坚实支持。

为了获得并保持认证,学校必须持续满足 WASC 设定的核心标准,这些标准覆盖学校从管理、教学到支持服务的方方面面,旨在保障教育质量、学生发展与学校治理的全面合规与持续改进。

WASC认证与国际学校课程体系的重塑:走向能力导向的教育

WASC认证标准

图源:WASC官网

二、WASC认证的“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对课程设计的影响

有些曾参与WASC认证过程的校长提出了另一种有趣的解读方式:“WASC = We Are Student Centered”,即“以学生为中心”。

在认证过程中,认证委员会不仅仅作为评估方,它还为学校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支持。每一次访校评估,认证团队会始终关注以下三个关键方面:

  • 学校是否将全体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核心目标;
  • 学校是否拥有明确的使命,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学生;
  • 学校是否进行严格且有效的自我评估和同行评审,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高质量、严谨的学习机会。

正是基于这些要求,WASC推动学校从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更加关注学生需求、兴趣、能力和个体发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这种转变不仅使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也帮助学校为学生量身定制更加符合个人发展的学习路径。

课程设计的焦点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文化理解、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展开,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提升其综合素质。

图源:深国交官方公众号

例如,深圳国际交流书院(深国交)作为WASC认证学校,采用了全球广受认可的英国剑桥大学考试院(CIE)和爱德思国家学历与学术考试机构(Edexcel)授权的课程体系。该体系设计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更强调互动学习与主动学习,并以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引领,推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深国交,学生在升入A年级后,根据个人的未来规划和大学申请方向,可以选择A-Level课程或AP课程。课程选修依据学生的大学专业需求定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采用东西方融合的教学方式,并引入小班制、讨论式授课模式,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三、教育成果目标引导课程结构设计

WASC认证将学生学习成果作为其核心评估标准之一,要求学校在设计课程和评估体系时,围绕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量化和具体化。学校在认证过程中需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能力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标准中:

  • 标准B1:课程:学校应提供严格、相关且基于研究的课程,确保课程符合标准并满足学生需求,为他们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 标准B2:教学与学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差异化策略,基于研究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批判性思维及实际应用能力。
  • 标准B3:评估与数据分析:教师通过多样化、全面有效的评估手段,收集和分析定量与定性数据,以衡量学生进步、发现学习需求并指导教学调整。

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成果目标,学校能够精准设计课程内容,并进行有效评估,确保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能将其转化为可实际应用的能力。

基于这一点,课程设计的焦点转向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而不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覆盖。具体而言,学校可以在课程中融入以下核心能力的培养:

  1. 批判性思维:如何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团队合作:通过项目设计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沟通能力:通过口头汇报、辩论、写作等任务,提升学生的表达和交流技巧。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学校可采用整合式课程设计,即各学科课程目标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理解跨学科知识的应用;也可通过学科交叉,例如,在科学与数学课程中加入人文学科元素,推动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图源: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官网

在WASC认证的推动下,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的课程体系严谨且多样,并不断更新以适应全球教育的需求。学校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可迁移技能与学习策略,这一点与WASC对学校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高度契合。

在7至9年级,学校强化英国国家课程,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此阶段的教学重点不再单纯局限于学科知识传授,而是开始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

进入10和11年级后,学生开始学习国际认可的IGCSE课程,同时学校通过STEM、未来科技和文学课程等特色课程,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并将课程目标与学生的核心能力对接。这种灵活的课程设置不仅契合WASC认证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要求,还促进了学生在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上的全面提升。

在12至13年级的IB国际文凭项目(IB DP)中,学生专注于学科深度的学习,同时保持知识的广泛性。这一设计不仅帮助学生深入掌握专业知识,还符合WASC对跨学科能力培养的要求。

此外,北京顺义国际学校(ISB)通过实施整合式的数学课程设计,让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一课程设计不仅符合WASC对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还帮助学生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使用”数学公式,还要理解“为什么数学方法有效”,这一转变让学生能跨学科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在ISB的IB课程中,数学与其他学科内容结合,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同时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这种方法鼓励学生学会如何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场景结合,推动学生从单纯的知识学习到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

图源:ISB北京顺义国际学校官方公众号

通过设定明确的教育成果目标,学校能够精准设计课程内容,并进行有效评估,确保学生在学科知识和实际能力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

四、通过项目式学习优化课程体系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是WASC认证学校推动课程创新的重要手段。通过PBL,学校能够将学生置于实际情境中,让他们通过解决真实问题来应用所学知识,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来说,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实践,提升自身能力。例如:

  • 社会调研项目:学生设计并实施社会调研,培养其研究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 跨学科项目:通过跨学科的项目设计,学生能够锻炼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许多WASC认证学校中,项目式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还通过实际的科研、社会服务或技术开发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宝贵经验。学生通过这些项目,不仅理解所学知识,更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FDIS)通过实施社会情感学习(SEL)课程和服务式学习(SLP)课程,将项目式学习贯穿于学生的社会情感需求和服务意识培养中。SEL课程自2021年开始实施,专注于自我意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等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与各学科教学的结合,帮助学生提升社交技巧、情绪管理和责任感。SLP项目自2016年启动以来,致力于通过服务项目提升学生的时间管理、合作沟通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上海市民办中芯学校国际部通过构建十五年一贯制课程体系,融合中西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实践机会。小学阶段,学校依托美国教育体系,注重双语能力和文化根基的均衡发展,开设艺术、音乐、科技和体育等选修课程,并通过社团项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进入初中阶段,学校特别设立了导师制和探索项目,鼓励学生深入挖掘个人兴趣、增强自我认知,并培养其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图源:上海市民办中芯学校官方公众号

高中阶段,学校延续了美国教育体系的优势,提供了23门AP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术选择,推动学生挑战自我、拓展视野。同时,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运动队、社团和课外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锻炼沟通协作能力、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项目式学习的设计,这些学校不仅推动了学生在学术上的发展,还强调通过实践、探索、跨学科活动来促进学生全面能力的提升。这种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与WASC认证的“学生能力培养”理念高度契合,帮助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方面不断成长。

而评估和反思机制将确保这些能力的全面提升,帮助学校在不断反馈与改进中优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多元评估与反思调整:

确保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WASC认证强调,学校在评估过程中不仅关注学术成绩,还应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认证推动学校通过多元评估方式,持续跟踪学生的学习进程与成长,确保其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在WASC认证的框架下,评估方式不再单一依赖期末考试分数,而是综合采用形成性评估、表现性任务、项目评估等多种方式,全面追踪学生的进步与能力发展。

通过定期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学校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是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 课程反馈机制:通过学生的作品、课堂互动、课外活动等多维度反馈,教师能够实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的能力目标逐步实现;
  • 反思与自评:每学期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学习过程,明确改进方向,持续优化教学与学习策略。

例如,上海协和国际外籍人员子女学校(Concordia)通过开设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项目,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领导力培养,帮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锤炼行动力与文化智慧。在服务学习项目中,学生通过日记、小组讨论、公开演讲等方式反思自己的参与过程,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估,确保服务有深度、学习有成果。

学生们通过这些项目实践,不仅设定自己的服务目标,还要接受服务对象的反馈,并长期追踪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力。这种服务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同理心与责任感,帮助他们走出象牙塔,投身实际情境,思考:“我能为他人做些什么?”

通过这种持续的实践,学生逐渐成长为有行动力、有责任感的领导者,全面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图源:Concordia协和官方公众号

此外,基于美国《国家核心艺术课程标准》(创作、呈现、响应和连接),Concordia开发了完备的艺术课程体系,并采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nderstanding by Design)”来指导课程规划。在教学评估时,艺术部教师使用各种正式与非正式评估工具和策略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成果。通过查看学生的自我评估与反思,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并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同时,教师还会采用基于标准的评价量规,制定开放式任务、过程为中心的评估和基于绩效的教学评估。学生最终的艺术创作、数字化作品集与艺术期刊目录也成为了评估和反思的连续体。这些评估不仅考察学生的学术能力,更全面地促进了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综合发展。

结语

通过WASC认证,学校不仅获得了国际认证证书,还在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上实现了转型。认证促使学校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在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能力,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成果目标、实施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和实践项目,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全面的学习体验,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不仅遵循了全球教育标准,更通过持续自我反思和改进,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知识、技能与人格发展上取得均衡的进步。正如WASC认证所强调的那样,教育不只是传递知识,更是在学生心中种下自我反思、不断成长的种子。

未来,随着全球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WASC认证将继续为学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学校走向更加灵活、创新、包容的教育新时代,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全球公民。

*文中图片均源自学校、机构官网及官方公众号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美国新移民法案《尊严法案》引关注:留学生群体命运几何?

下一篇

2025年至今哪些移民获授瑞典公民身份?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