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各位正在与毕业论文“相爱相杀”的小伙伴。我想,你们大概都经历过这样一种心情:
你,花了两周时间,呕心沥血,写完了一章你自认为“有点东西”的初稿。修改了无数遍,调整了无数次格式,终于鼓起勇气,在深夜11点,给导师的邮箱,发送了那个沉甸甸的附件。
然后,你开始了漫长而焦虑的等待。几天后,你收到了回复。你激动地、像拆盲盒一样点开,结果邮件里只有几个字:“收到,还行。”或者,“大体没问题,继续写吧。”
那一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是不是瞬间石化?是不是充满了巨大的失落和恐慌?“还行”是几分行?“大体没问题”是还有什么小问题?他到底是认真看了,还是就扫了一眼标题?我接下来到底该怎么写?
于是,一个终极问题浮上心头:我的毕业论文,到底能指望导师指导多少?那些传说中逐字逐句帮你修改的“神仙导师”,真的存在吗?今天,老师就来和大家坦诚地聊聊这个话题。
1.先识别一下,你的导师属于哪种“指导风格”?
2.你想要的“指导”,和导师以为的“指导”,可能不是一回事
3.“指导”是被动的,“获取指导”必须是主动的
先识别一下,你的导师属于哪种“指导风格”
在抱怨导师“不负责任”之前,我们得先搞明白,不同的导师,有完全不同的“指导哲学”。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关键看你是否能适应。
类型一:“保姆型”导师
这种导师,就是传说中的“神仙”。他会定期催你交稿,逐字逐句帮你修改,甚至连你的标点符号、参考文献格式错误都会一一指出。组会频繁,指导细致,手把手带你飞。安全感爆棚,你永远不用担心自己会跑偏。但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独立思考空间被挤压,论文像是你和导师“合写”的。但是这类导师如同“大熊猫”一般珍稀。遇到了,请好好珍惜。
类型二:“战略家型”导师
这是大多数负责任的、比较牛的导师的常态。他不太关心你具体的措辞和排版,因为他觉得那是“你应该自己搞定的事”。他关心的,是你的“大方向”。你的论文框架,逻辑过不过关?你的核心论点,有没有创新性?你的研究方法,站不站得住脚?
他可能一个月才见你一次,给你的反馈也常常是寥寥数语,但每一句,都可能直击你论文的“命门”,让你回去得“大修”半个月。你发给他的稿子,他可能真的只看了引言和结论,但他从这“头”和“尾”里,就能判断出你整个研究的成色。但是这类导师会让自己常常感觉“被放养”,内心充满不确定性。但每次得到的反馈,都含金量极高。他是在逼着你,成为一个能对自己研究负全责的“独立学者”。
类型三:“神隐掌门型”导师
这类导师通常是“大牛”,头衔很多,项目满天飞,极其忙碌。他可能真的没时间看你的论文。你发邮件给他,三天不回是常态。这类导师,你会体验到极致的自由,和极致的孤独。你的毕业,几乎完全取决于你的“自觉”和“天赋”。你必须拥有超强的自我驱动力,并主动寻求外部帮助(比如请教师兄师姐或其他老师),才有可能“活下去”。
你想要的“指导”,和导师以为的“指导”,可能不是一回事
看清了导师的类型,我们还要明白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和导师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期望错配”。
- 我们想要的指导,通常是“保姆式”的。 我们希望导师能像一个“语文老师”一样,帮我们改病句、调结构;像一个“教练”一样,给我们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
- 而导师(尤其是“战略家型”)提供的指导,是“顾问式”的。 他的职责,是为你的“公司”(你的论文项目)把握战略方向,评估核心风险,但他不会插手你具体的“日常运营”(比如某一段话怎么写)。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阶段,它的核心目标,从来不只是“产出一篇合格的论文”,而是“培养一个合格的、独立的研究者”。如果一个导师,事无巨细地帮你搞定了一切,那他其实是剥夺了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那个让你感觉“被放养”的导师,可能恰恰是在用他的方式,逼你学会“游泳”。
“指导”是被动的,“获取指导”必须是主动的
明白了以上这些,你就应该知道,指望导师像“神仙”一样,主动来关照你论文的每一个细节,是不现实的。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指导”,而要主动地去“获取指导”。这才是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最成熟、最高效的互动方式。具体怎么做?
1.永远不要只发一个文件,然后说“老师请看”。
这是最低效的沟通方式。在你发邮件或微信或其他信息时,请务必在正文里,附上一封简短的“阅读说明书”。
话术示范: “老师您好,这是我论文的第三章初稿。这一章的核心目的是……我自己感觉,3.1节的逻辑论证还比较充分,但3.2节的数据处理说明,我不太确定是否足够清晰。特别希望您能帮我看看3.2节的写法有没有问题。另外,关于整体的逻辑框架,您看还有没有什么需要调整的地方?谢谢老师!”
看,通过这份“说明书”,你主动为导师划出了“阅读重点”,并提出了具体的问题。这能极大地降低他阅读和反馈的“成本”,让他能快速get到你需要什么帮助。
2. 把“开放式问题”变成“选择题。
别问: “老师,我下一步该怎么办?”试着问: “老师,我卡住了。我分析了一下,接下来可能有A、B两条路可以走。A的优点是…缺点是…;B的优点是…缺点是…。我个人比较倾向于A,想听听您的意见。”
这种提问方式,能向导师清晰地展示你的思考过程,并让他觉得,你是一个能和他“平等对话”的合作者,而不是一个只会“伸手”的学生。
3. 做你自己的“第一审稿人” 。
在把任何东西发给导师之前,请自己先认认真真地,从头到尾,像个“挑剔的审稿人”一样,读一遍。 把那些低级的错别字、明显的格式错误、不通顺的病句,都自己先改掉。请珍惜导师的“注意力额度”。 不要让他有限的精力,浪费在那些本该由你自己解决的、细枝末节的问题上。
总结
总而言之,导师“认真指导”是常态,但“认真”的颗粒度,可能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与其抱怨导师“不管我”,不如主动地、策略性地,去“管理”导师的指导。当你学会了如何清晰地呈现你的问题,如何引导导师的注意力,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探讨时,你就掌握了这段关系里,最重要的一项“隐藏技能”。而这项技能,无论你未来是继续做学术,还是进入职场,都将让你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