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读博士会抑郁?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个有点沉重,但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聊的话题:读博与抑郁。我们总能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看到博士生们的自嘲和吐槽,但很多时候,大家会用“累”、“压力大”、“心态崩了”这些词,来模糊地形容自己的状态。很少有人会,或者说,敢于,把这个词说出口——抑郁。

我们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说:“我只是太累了,睡一觉就好了”、“高强度工作,谁不焦虑?这很正常”、“别人都能扛过去,我不能显得太脆弱”……我们害怕被贴上“软弱”或“有病”的标签。但这种对问题的“否认”和“最小化”,恰恰是危险的开始。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冷静地、诚实地,拆解一下博士这个生涯,是如何一步步“蚕食”掉我们的心理防线,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一条通往抑郁的、缓慢的下坡路的。

1.那场名为“读博”的“完美风暴”

2.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攻击”自己的人?

3.知道了这些,我们女生能做什么?

那场名为“读博”的“完美风暴”

为什么说博士阶段,是抑郁症的“高发地”?因为它在制度设计上,就集齐了几个最容易摧毁一个人心理稳定性的要素。

首先,是“正反馈系统”的几乎完全失灵。回想一下我们过去的人生。从小学到硕士,我们都活在一个反馈周期很短的世界里:努力学习 → 参加考试 → 获得分数。这个循环,可能每隔几个月就会重复一次。好的分数,会给我们带来即时的、明确的“正反馈”,让我们觉得自己“还不错”,有动力继续下去。

而博士阶段,这个反馈周期,被拉长到了以“年”为单位。你可能花了一整年,去探索一个idea,最后发现此路不通。你又花了一整年,写出一篇论文,投出去,等了八个月,收到的是一封冰冷的拒稿信。在这漫长的周期里,几乎没有任何人会来告诉你“你做得很好”、“你进步了”。你得到的,只有无尽的挫败、拖延和自我怀疑。

一个长期得不到正反馈的人,就像一株长期得不到阳光的植物,会慢慢枯萎。

其次,是极致的、深入骨髓的“孤独”。这种孤独,不是指没人陪你吃饭。而是“智识”上的孤独。到博士第三年,你所研究的那个极其细分的领域,在这个星球上,可能除了你导师,就再也没有第二个人能完全理解你的困境、你的挣扎和你那一点点微小的进展了。你无法和父母、朋友、伴侣,去解释你为什么被一个p值折磨得夜不能寐。

你就像一个深海潜水员,越潜越深,对讲机里来自海面的声音越来越模糊,最后,只剩下你一个人,面对着无边的黑暗和压力。

然后,是工作与生活边界的“彻底消融”。你的“办公室”,就是你的大脑。这意味着,你“理论上”可以24小时不间地工作。当你吃饭时,你在想论文;当你散步时,你在想数据;你深夜惊醒,是因为梦见了审稿人的修改意见。

你永远没有真正“下班”的时刻。这种无法彻底放松的状态,会让你的交感神经长期处于过度兴奋中,慢慢地,你的精力、你的睡眠、你的情绪调节能力,都会被消耗殆尽。

最后,还有那个悬在头顶的、不确定的未来。你付出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几年,拿着微薄的津贴,看着同龄的朋友们升职加薪、结婚生子。而你自己,却连三五年后能不能找到一份体面的教职,都完全无法确定。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与同辈比较产生的“相对剥夺感”,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攻击”自己的人?

当外部环境如此严苛时,我们这些从小就被教育要“反求诸己”的“好学生”,会本能地,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自己。

  • 当课题没有进展时→ 是“我太笨了,我不适合做科研”。(而不是“科研本身就充满了失败”)
  • 当看到别人发了文章时→ 是“我太懒了,我不够努力”。(而不是“每个人的节奏和运气都不同”)
  • 当被导师批评时→ 是“我就是个失败者”。(而不是“我的这部分工作有待改进”)

这种“自我攻击”的思维模式,叠加着“冒名顶替综合症”(总觉得自己是个骗子,随时会被拆穿)和“完美主义”(总觉得自己的作品永远不够好),会形成一个致命的负向循环,把我们拖入更深的情绪深渊。

如果你感觉“撑不住了”,可以做什么?

朋友,如果你在读这篇文章时,感觉每一句都像在说你自己,如果你已经很久没有发自内心地笑过,对所有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开始怀疑活着的意义。请你,一定,一定要记住:这不是你的错。你不是软弱,你只是病了。

接下来,请你试着,为自己做几件事:

  1. 承认它,而不是评判它。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就是向自己承认:“我可能真的需要帮助了。” 别再用“我就是矫情”、“我就是抗压能力差”来评判自己。你只是一个在极端环境下,电量耗尽的人。
  2. 找个人,任何一个人,聊一聊。打破那层“智识上的孤独”。找一个你最信任的朋友、家人,或者同门。你不需要跟他解释你的模型,你只需要告诉他:“我最近,感觉非常糟糕,我撑不住了。” 把情绪说出口,这个动作本身,就具有强大的疗愈力量。
  3. 寻求专业帮助,这不丢人。看心理医生,就像感冒了要去看医生一样,是再正常不过的、对自己负责任的行为。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免费或平价的心理咨询中心。那里的老师,见过无数和你情况类似的学生,他们更专业,也更能理解你。迈出这一步,是你勇敢的开始。
  4. 找回一小块,“非博士”的自己。在你还能动弹的时候,试着去做一件,与你的论文,毫无关系的,能让你感到一丝丝快乐的小事。 去跑一次步,跑到汗流浃背。 去菜市场买菜,认真做一顿饭。 把你很久没碰的吉他、画笔,再拿起来。 这件事的目的,不是为了“效率”,只是为了让你记起:在“博士生”这个身份之外,你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总结

总而言之,你的健康,永远,永远比你的论文更重要。没有任何一项学术成就,值得你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这趟旅程很难,真的很难。但请相信,你不是一个人在走。在你感觉快要被黑暗吞噬时,请一定,一定要伸出手。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IB选课不踩坑指南:一文理清思路 解锁自己的“黄金组合”

下一篇

斯坦福+达特茅斯招生官解读推荐信密码 读懂的都进名校了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