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剑桥突然宣布2026年起不再接受托福成绩。「托福考试在2026年1月21日起将实施重大改革」
在最新更新的本科申请页面中,剑桥大学明确宣布: 仅接受2025 年12 月31 日或之前参加的托福iBT(含家庭版)考试成绩,总分须达到110 分以上,单项不低于25 分;2026 年1 月起的新版托福成绩将不被认可。 这一政策一经公布,立刻在留学圈掀起热议。
这本只是招生政策的调整,却更像一个隐喻:英美顶级名校的教育体系,正在走向更深的分岔路。
英国和美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英国指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而美国指美利坚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选择“英国”或“美国”取决于您想了解的是哪个国家,它们在历史、文化和地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主申美国的家庭们早已学会了同时申请一下HK或者英联邦,主申请HK或者英联邦的家庭因为有条件录取(CONditional)的问题,现在也学会了申请美国用来做保底(Firm Offer)……
所以,现在大家都流行多国混申,如果是随大流,那这流行趋势走着走着,就可能会变,立场不坚定,甚至早已忘记了最初为什么要留学。
尤其是本身坚定去美国(论教育,美国算是硬通货吗?)的学生,也因为这一两年来的签证和贸易政策和“邻居/朋友/亲戚说”,也逐渐忘了“我为什么去美国留学”而放弃最初的梦想。
这对要申请顶级名校的高分段学生来说,是比较可惜的。
“英美双申”
曾像是一种保险策略,
仿佛多一条路就多一重机会。
然而,
无论从成绩还是活动的角度,
这两条路都同时能走好的学生,
其实需要更精心的布局。
图片来自于UCLA官网
所以,真心建议在英美之间反复横跳的高分段学生家长,选择大于努力。如果是中分段或以下的学生家长,尽早确定也能减少学生的辛苦。
建议:
最好从8年级末,就开始拥有家庭的私人教育顾问,如果到了9年级下学期之后,无论是Alevel体系加申美国,还是AP/IB加申请英国,都属于后期补救方案,说白了,稍微弄不好,就还是有点悬。
选择从来都是大于努力。那如何做出更明智更适合自己还的选择呢?
如何选择?
英美之间,如何选择?
这貌似是个哲学问题。
拿美国为例子,大多数人给出的建议也许是“去美国访校”。走进东西海岸著名大学的图书馆、宿舍、食堂,听几场招生宣讲,带走几张合影和校旗。
可我们都明白,真正影响一个年轻人未来的教育环境,从来不只是一个大学的设施与数字。所以,简单的旅行,不足以支持我们去这个国家的全部原因。
当你想要选择去一个国家留学,如果对所在的国家和城市,也就是对这片土地的思维方式不够了解,只透过新闻,尤其是负面新闻(偏见)去了解,那么,你很可能做出一个有偏差的选择。
一个国家,如何定义作为人的自由与责任?如何组织学者们课堂讨论和自学?如何鼓励追梦和思考?如何在城市的节奏与公共生活中,塑造一个人的习惯,礼仪,社会秩序,审美与气质?这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秋季哲学之旅线路图
唯有理解这套深层逻辑,才能理解一个孩子要去美国读书,会收获什么。
所以,我认为,“去美国还是去英国?”,其实很有可能是一个哲学问题。
非常感谢王绍培老师和Y姐组织了这场哲学之旅。让我们的学生家长们有机会和哲学家一起赴美,以另一条路径走进美国,展开一场关于选择的讨论之旅。
这个队伍里,既有哲学家,又有留学生家长,他们同时也是周游各国,长期研究西方哲学与教育哲学的学者们。
所以,这场旅行,不会带你“参观”大学,而是陪你在现场提问与追问,在不同的场景下,把“看见”升级为“看懂”。
这不是一次观光,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学或访校项目。
这是一场为思考型家长设计的智识体验。
我们不提供快餐式答案,但会给出清晰的问题、可验证的现场与高质量的对话场域,帮助你从源头判断:
美国是否值得,以及是否适合你的孩子?
线路安排?
美国秋季哲学之部分线路
在这场旅行里,与哲学家智者王绍培老师同行,他们会邀请留学生家长暂时放下“录取率”和“QS排名到底水不水”的算术,转向一个更本质的哲学问题:“留学,之于你和孩子的哲学关系是什么?”
「与智者同行」与智慧高的人一起,可以增长自己的智慧,开阔视野,少走弯路。这句话也蕴含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暗示了所处的圈子和交往的人会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人生产生重要影响。
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
初秋的北美东部,气候清爽,色彩渐染,学期在场。你会看见渐变的绿树,真实的学习与公共生活,大学和城市的运行节律最为清晰。没有暑期的拥挤与旅行团,也没有寒假的暴风雪,一切恰到好处。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我们建议你为自己而行。暂别家长的角色,以独立思考者的身份,踏上“教育选择”之旅。
对比过去围着孩子转:访校、夏校、探亲,自己似乎始终在“打酱油”。
和哲学家、与同团家长在散步、观展、座谈间的自然交流,往往比任何一次正式咨询更能触发决定性的清明时刻。
若孩子已经在美国学习或工作,但是依然对美国的历史、文化与制度缺乏理解,亲子对话就难以同频——你谈排名,TA谈价值;你问结果,TA说过程;你关心成就,TA思考意义。
这趟旅程,正是为了补上这门“同频课”。
美国秋季哲学之旅线路图
谁适合和哲学家一起访美?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Alevel、IB、AP体系,计划/纠结于申请美国本科;
如果你希望理解美国教育的本质,而非停留在榜单与录取数据;
如果你认同“选择教育就是选择一种成长逻辑”,并愿意为此投入时间与心力,这次深度之旅会是一个温柔却有力的起点。
我们相信,好的决策,从不来源于焦虑和信息差,而是出自理解与共鸣。
当你亲眼看见那里的人们如何谈论你关心的话题,你自然会知道方向在哪里。那时,选择哪里读书,都不再是赌注,而是基于理解的笃定。等你回程,带回的不会是一叠宣传册,可能是一张清晰的自建图:孩子的选课如何兼顾深度与跨学科,写作与研究如何打底,城市与专业如何搭配,文书叙事如何提前酝酿。
更重要的,是一种从容与确定感——我们自己家孩子的事儿,终于不再被外界信息裹挟,而是以孩儿爸孩儿妈本人的洞见来领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