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小e承认有点标题党了,用一个十一小长假从头到尾写出一篇SCI论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如果用对方法,一个多月搞出一篇还是很有可能的。
尤其八天小长假是一段可以相对自由安排的时间,如何把握好这段时间,尽最大努力完成一篇SCI来呢?
首先,如果你是纯科研小白,对于科研一窍不通,那么建议你可以直接跳过,因为想在短时间内从0开始写一篇SCI论文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这篇文章只适用于有一定科研基础的科研人。
第一步:构思选题,设计研究(1-3周)
写论文最重要的一步是获取数据。这一步需要作者查阅大量论文,提炼出一个明确、具体、有研究价值的科学问题。
当然,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论文撰写,则尽量选择那些技术门槛低、周期短、数据库公开的研究问题。例如,撰写一篇综述(数据来源于文献),撰写一篇区域性研究报告(数据来源于公开的年报),撰写案例论文(数据来源于已有案例)等。
这一类问题都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数据获取和数据分析的,不会占用作者大部分的时间来做实验、仿真或者调研。
第二步:整理数据,搜集文献(1-2周)
如果作者已经有了初步的数据,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整理好现有数据,然后梳理一下研究的基本逻辑。
同时,需要作者深入思考一下数据本身蕴含的含义和指向性,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用以提炼自己的结论。在整理好数据的基础上,需要设计好用以呈现数据之间关联性和对比度的图表,做好视觉呈现。
这个过程可以搭建一些代码程序或者选用一些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加快数据处理的脚步。Github上有很多免费实用的数据处理小工具,可以尝试去搜寻一些来协助自己处理数据。对于插图的绘制,则可以参考已经发表的论文进行配色搭配、图表排列、格式选用等。
这一步则是需要借助现有资源的力量,来快速完成所有必须的工作,避免自己一个人花时间摸索。
第三步:搭建好论文主体,借助AI帮忙撰写论文(2-3周)
在处理好数据之后,就是准备开始撰写论文了。首先,作者需要确定好主要撰写的内容:Introduction, methodology, results, discussion, 和最后的conclusion。
对于主体内容的撰写,需要确立一个整体分析的逻辑框架,然后把这几大部分内容更好地串联起来。这个逻辑框架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也是文章的灵魂内容,需要作者精心确立好。
在确定好逻辑框架之后,为了更高效的完成撰写,作者在撰写具体内容时可以考虑借助一些AI工具的力量。例如对于results部分,作者可以把制作好的图片和表格投给AI,同时向AI大模型说明自己需要从哪几个部分进行数据分析,前文使用的哪些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让AI据此生成分析内容,并润色文笔。对于讨论部分,则可以将结果部分内容直接投给AI,让他基于前文确定的逻辑框架生成合适的结论。
然而传统的AI大模型工具由于并非专为科研而设计,它在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产出结论的能力上存在一定缺陷,经常无法生成作者满意的文字内容,有时候甚至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为了解决科研写作经常遇到的中文语言润色、术语准确性不足、投稿准备繁琐等问题,Paperpal应运而生。
Paperpal不仅具备大语言模型常见的润色与改写功能,还能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自动选择更恰当的术语,使表达更加严谨、符合学术规范,远胜于传统“大而不精”的模型。
此外,它还内置投稿检查功能,涵盖语法、结构、格式等多个维度,并集成Turnitin查重系统,为科研人员提供一站式写作与投稿支持,弥补了其他通用模型的不足。
第四步:整理文稿,准备投稿(1周)
在完成前面的步骤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进行投稿准备了。作者需要查阅目标对应期刊网站的投稿须知,对文稿的格式、措辞、排版等进行调整。同时还需要准备相应的投稿文件,例如cover letter,highlights,declaration等,当然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或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内容,也可以寻求Paperpal的协助。
当然,以上方法只适合在短期内快速产出一篇SCI论文,论文的质量肯定和长时间精雕细琢的论文没法比。如果想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作者还是需要脚踏实地做科研,开展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