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诺贝尔科学奖全部揭晓完毕 拉斯克预测遭遇“免疫突袭”!

北京时间10月6日起,2025年诺贝尔奖各大奖项依次揭晓,科学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斯德哥尔摩。

然而,首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便爆出冷门——此前被各路看好的大热门纷纷折戟,三位研究调节性免疫系统的“安全卫士”T细胞的免疫学家玛丽·E·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坂口志文成功折桂。

今年的风向,还准吗?

生医奖:意外的冷门,但实至名归!

又爆冷?2025诺贝尔科学奖全部揭晓完毕,拉斯克预测遭遇“免疫突袭”!

获奖者

玛丽·E·布伦科任职于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

弗雷德·拉姆斯德尔任职于美国索诺马生物治疗公司

坂口志文日本大阪大学免疫前沿研究中心教授

获奖理由: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在“外周免疫耐受”研究中做出开拓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他们的工作揭示了免疫系统中的调节性T细胞如何扮演“保镖”角色,防止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为治疗癌症、糖尿病等自身免疫疾病开辟了新路径。

这项研究虽意义重大,但在诺奖公布前却并非最热门的预测方向。因此被许多观察者视为“实至名归的冷门”——工作本身卓越,但获奖时机出乎意料。

物理奖:揭示宏观尺度下的量子特性

又爆冷?2025诺贝尔科学奖全部揭晓完毕,拉斯克预测遭遇“免疫突袭”!

获奖者

约翰·克拉克UCB教授,超导电子学先驱

米歇尔·H·德沃雷特耶鲁大学教授,理论与实验结合的量子电子学专家

约翰·M·马蒂尼斯UCSB教授,前谷歌量子团队负责人

获奖理由:

在电路中发现宏观量子力学隧道效应与能量量子化现象。这不仅是对基础物理的肯定,也标志着量子科技从“奇异现象”向“可控装置”的跨越。

化学奖:金属有机框架研究获奖

又爆冷?2025诺贝尔科学奖全部揭晓完毕,拉斯克预测遭遇“免疫突袭”!

获奖者

北川进目前在京都大学综合细胞材料科学研究所担任教授

查德·罗布森澳洲墨尔本大学担任化学教授

奥马尔·M·亚吉UCB教授

获奖理由:

他们创造了一种拥有巨大空间的分子结构,气体及其他化学物质可以在其中穿梭往来。这种名为“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结构,用途广泛,可用于从沙漠空气中收集水分、捕获二氧化碳、储存有毒气体或催化化学反应。

回顾预测,风向标失灵?

此前9月,作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正式公布。6位科学家分别获得基础医学研究奖、临床医学研究奖、特别成就奖。

又爆冷?2025诺贝尔科学奖全部揭晓完毕,拉斯克预测遭遇“免疫突袭”!

不少专家预测,cGAS-STING信号通路、无创产前检测(NIPT) 以及蛋白质相分离等领域获奖可能性极高。然而,最终公布的诺奖结果与这些预测出现了显著偏差。

拉斯克奖等风向标的预测失准,恰恰揭示了科学发现的不可预测性与诺奖独特的评选逻辑。

关于诺奖的“平衡术”

诺奖委员会在评选时,会综合考虑领域的轮动、研究的时效性以及学科的均衡。免疫学领域上一次获奖是2018年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七年之后再次垂青免疫学,虽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

基础研究的胜利

调节性T细胞的发现是免疫学领域的基石型发现,符合诺奖偏爱开创性基础研究的一贯口味。相比之下,一些应用性极强的技术,可能仍需时间沉淀。

“冷门”但有实力

获奖的调节性T细胞研究,其奠基人之一坂口志文教授此前已荣获包括盖尔德纳奖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本身已是潜在获奖者,此次获奖虽爆冷门,却非毫无根基。

探索与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追踪顶级科学奖项,并非只为预测成败。正如今年诺奖所表彰的调节性T细胞领域,其研究早已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在肿瘤免疫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等多个方向展现出变革性前景。每一次“爆冷”背后,都揭示了科学研究的巨大价值和无限潜力。

科学的魅力不仅在于预料之中的精准命中,更在于那些颠覆认知的“意外之喜”,而这正是驱动我们不断前行的核心动力。

在CIS,我们同样坚信创新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为那些关注未来、渴望突破的学生们搭建与科学前沿接轨的桥梁。在顶尖科学家们的指引下,亲身体验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完整循环,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真正的能力:

直面现实问题

学生将接触如“流行病的传播模式与防控策略“、“癌症免疫治疗替代疗法的临床潜力评估”等现实课题,在挑战中学习,而非重复既定答案。

Gioia Polidori

USC生物科学系教授

我曾经有一组学生是专门研究高脂饮食和癌症进展之间的关联,想从这里面找到一些对抗疾病的线索;还有一组关注生酮饮食,想知道它能不能帮运动员提升运动表现;另外,还有个小组把目光投向了传统中药,他们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看是否能为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带来一些新的帮助。

这些研究都是从真实的案例出发,特别贴近实际,想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与顶尖同行

CIS邀请来自MIT、宾大、牛剑等世界顶尖学府的教授担任导师,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科研道路的引路人,通过手把手的指导,将严谨的思维与前沿的技术倾囊相授。

@侯云桐(武大物理学长):在教授的精准指导和科研思维的训练下,我们踏上可行的研究路径,教授带来的行业最前沿学术研究成果,为我们的研究开拓了新视角。

@李熙岩(港科大硕士学长):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授他们理性且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如何贯穿学术界各个领域。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优秀的学者需要构建独特的逻辑体系与方法论,才能从容应对复杂的研究难题。

在实战中成长

从构思方向、获取到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学生将完整经历一次高强度的科研锻炼。这段经历所收获的,不仅是学术论文或推荐信,更是将来面对未知难题时的解决能力与从容自信。

蔡同学

人大附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ICC)

CIS需要提前学习相关背景的知识,需要更深入地潜入一个更加精细的领域。学习方式上,并不是单纯阅读,要精读大量论文、查找资料,到后续汇报时,还需要小组合作、分工安排。对我来说,得到的是全方位的锻炼。

结语

根据诺奖官方日程,2025年诺贝尔奖的压轴奖项——经济学奖,将于北京时间10月13日17:45公布。

在今年奖项揭晓前,学界和媒体已有诸多预测:

神经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被视为热门领域。瑞士苏黎世大学的恩斯特·费尔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林·卡梅雷尔等学者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备受关注。

劳动经济学特别是研究技术变革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学者,如MIT的戴维·奥托和哈佛大学的劳伦斯·卡茨,也被认为是有力的竞争者。

此外,实证产业组织、国际贸易(如哈佛大学的马克·梅利茨及其“新新贸易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等领域的学者同样在预测名单之中。

经济学奖的公布将为2025年诺贝尔奖“开奖周”画上句号。届时,是众望所归,还是再爆冷门,让我们共同期待!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揭秘2025年回报率最高的五个大学专业

下一篇

2026考研时间公布!香港春季硕士项目 “保底捡漏”!含中文授课 10-11月陆续截止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