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平和终于对手机下手了!
最近,平和发布了一份关于“学生携带电子产品到校”的申请书。以后不管是手机、电脑,还是电子手表,只要没有得到家长授权,统统不能带进学校。
这次平和发布使用规范,家长喜闻乐见,倒是一众学生博主的vlog事业,只能“中道崩殂”了。
所幸,平和并没有“一刀切”。不管是查资料,还是写作业,只要做的是学习相关的事情、在规定的时间段,就完全没问题。
那么上海的其他国际学校对手机又是怎么规定的?赶快跟着米特来看看吧!
入读国际学校,就能实现“手机自由”?
对学生来说,手机的合理使用始终是一门重要的课题。
从管理风格来看,上海国际学校对手机的态度主要有三类。
严格管控型
光华剑桥
作为“四校八大”之首,光华剑桥在在手机管理方面可谓十分严格。
虽然学生晚上八点半回寝后可以拿回自己的手机,但是每天只有1.5个小时的使用时间;除了高三学生,其他学生不得使用平板电脑,并且任何学生都不能把电脑平板带到宿舍,否则会被没收。
WLSA
WLSA在手机管理上走的也是严格路线,学生最多只能带1台电脑和1部手机。据悉,学校教学区域内严禁使用手机,一旦发现将被没收。每晚22:30学校断网,学生自由使用手机的时间只有晚上20:30-22:10的一小时四十分钟。
不过,只要是用于学习,在校期间使用电脑是没问题的。
适度使用型
世外
相比光剑、WLSA,世外的规定相对宽松一些,学生可以使用手机,只是对时间和软件都做出了限制。学生能用微信,能戴耳机,但不可以进行听音乐以外的娱乐活动。
至于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十年级学生一律不准使用,高年级学生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使用电脑和iPad,但仍有各种限制。
领科
和世外差不多,上海领科也会限制低年级学生的手机使用。第一年学校统一收手机,学生每天只有2小时的手机使用时间,后两年则由学生自行管理。
不过,据说领科的校园网做了限制,学生只能使用钉钉和学习软件,不能玩游戏,甚至连微信都无法使用。
包玉刚
作为全人教育的代表学校,包玉刚也很重视 “合理使用”电子设备的习惯养成。
以10年级学生为例,手机由宿监统一保管,不能带进教学区;学生可以在每天晚自习前领取手机,晚自习结束后把手机、电脑全部上交,第二天早上再统一领取电脑。学校会根据年级逐步放宽管理,给高年级学生更多自主使用空间。
自由管理型
星河湾
被称为上海“最鸡血”国际学校的星河湾,在手机管理上倒是没那么严格。学校不仅不强制收手机,还允许学生在社团、午休、体育课等时间使用。
哪怕在晚自习期间,学校也不会收手机、强制要求学习,全靠学生的自觉和校内学术氛围带动。
近来,国际学校“衡水化”的观点愈行愈盛。
那些对国际学校的印象还停留在“上课睡觉,下课胡闹”阶段的人,觉得国际学校管起了手机、卷起了学习,几乎和体制内学校无异。
一方面,和大部分体制内学校“一刀切”禁用手机不同,虽然国际学校的管理政策各有差异,但目标都是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放眼全球,很多国家、学校也都制定了规则,以遏制学生在上课时间使用手机。比如美国已有三十多个州对学生实施手机管控;被誉为“精英摇篮”的英国伊顿公学也禁止新生们在学校使用智能手机,重新用起来诺基亚复古机。
对于手机问题,只能说全世界的老师、家长都站在了同一战线。
另一方面,一二梯队国际高中管理严格,教学要求高,学生也自发“内卷”、自我加压,确实是真实情况。然而,这与目标高考,强调刷题应试的体制内教育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我们都知道,高考是一考“定终身”,最后孩子能上哪所学校,完全取决于高考成绩。甚至会出现孩子平时不怎么学习,但最后高考发挥超常,被名校录取的现象。
不过,国际学生也有课程大考,申请海外大学还需要活动竞赛、语言成绩和高中GPA。因此,学生几乎每时每刻都得努力表现,把时间精力均匀分给各种课程学习、国际竞赛、社团活动、夏校项目、游学项目……所谓的国际学校“衡水化”也不过是大家通过调侃的方式,来化解学习之苦闷。
但说白了,在任何地方读书,未来想去名校,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与体制内相比,国际教育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评价维度多元,升学上限高”能让孩子学得松弛,学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