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世界顶尖名校,哈佛大学始终是绕不开的标杆。可最近这所百年学府,却陷入了“富得流油”与“穷到吃土”的诡异矛盾中:一边是捐赠基金飙升至569亿美元,创下2021年以来最佳年度收益;另一边却曝出五年来首次运营赤字(重磅!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深陷财务危机,向企业喊话:救救孩子!),还得靠借钱、裁员才能撑下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先看好消息:基金涨了,捐款也多了
上周四,哈佛大学发布年度财务报告,交出了一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
- 捐赠基金再创新高:截至6月30日,哈佛捐赠基金规模达到569亿美元,较去年增长近7%。这背后是11.9%的投资回报率,远超上一年的9.6%,也是202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要知道,这笔基金主要靠私募股权、对冲基金和股票投资,能在波动市场中拿到两位数收益,已算相当能打。
- 捐款逆势上涨:尤其是“即期使用捐赠”(可全额直接使用的捐款)飙到6.29亿美元,创下校史纪录。有意思的是,这波捐款增长竟和“压力”有关——今年春天联邦政府对哈佛出手后,小额捐款反而大幅增加,即便专门投向捐赠基金的款项略有下降,总捐款仍比去年涨了10%以上。
再看坏消息:
赤字、减税、断补贴,麻烦堆成山
可就在基金和捐款双增长的同时,哈佛的财务警报却响个不停,校长艾伦·加伯在报告里直言:“即便以我们几百年的历史标准看,2025财年也是极具挑战的一年。”
这些麻烦具体藏在三处:
- 五年来首现赤字,靠“应急钱”填坑
今年哈佛的运营收入其实涨了3%,达到67亿美元,其中25亿美元来自捐赠基金(仍是最大收入来源)。但收入涨了,支出却涨得更猛:
- 直接从去年4500万美元的盈余,变成今年1130万美元的赤字,这是2020年新冠疫情高峰后首次陷入亏损。
- 钱都花在哪了?一方面是医疗成本飙升,另一方面是联邦科研资金被暂停数月,哈佛不得不掏出2.5亿美元“应急款”补上;更别提法律费用猛增——毕竟现在正被特朗普政府盯着查,官司缠身。
- 联邦“断粮”+加税,双重打击来袭
对哈佛来说,最大的财务威胁其实来自华盛顿:
- 科研经费悬了:特朗普政府不仅盯上了哈佛数十亿美元的科研拨款,还拿学校认证、国际学生数量“开刀”。虽然目前被取消的科研资金大多已恢复,但肯尼迪学院、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还是裁了人——因为谁也说不准未来会不会再断钱。更糟的是,哈佛预计接下来整个学术界能从联邦拿到的科研经费都会减少。
- 捐赠基金要交税了:从明年开始,这笔569亿美元的基金得多交数百万美元税费,相当于平白少了一笔收入。
- 谈判陷入僵局:哈佛和政府官员的谈判已经拖了好几个月,核心矛盾是政府要求哈佛改革治理、招生和招聘制度,但校方拒绝了,这也让双方的对抗迟迟看不到尽头。
- 借钱度日,捐赠基金不是“无限提款机”
为了应对现金流压力,哈佛今年也开始开源节流:
- 疯狂借钱:过去一年新增了12亿美元债务,仅4月就发行了7.5亿美元债券。首席财务官丽图·卡尔拉解释,这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目的是“增强流动性,确保重要基建项目不中断”,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在拆东墙补西墙。
- 裁员砍预算:哈佛医学院9月就计划砍掉至少20%的科研项目,公共卫生学院更是可能失去一半联邦科研经费。上周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刚裁了约40人,其中四分之一是工会成员。工会主席凯莉·巴巴什忍不住质疑:“捐赠基金的收益明明远超过预算损失,真没必要这么大规模裁员。”
- 基金“不能随便花”:很多人以为哈佛有569亿就能随便用,其实不然——这笔钱大部分是“限定用途资金”,而且为了保证长期增值,哈佛每年通常只提取5%左右。首席财务官卡尔拉特意强调:“临时多提一点能解燃眉之急,但高等教育的财务模式已经变了,基金不能当‘挡箭牌’。”
不止是哈佛的危机,
更是高等教育的十字路口
对于哈佛的财务困境,卫斯理学院专门研究大学财务的经济学教授菲利普·莱文一针见血地指出:“哈佛现在有额外资源能填坑,但这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问题是,这种压力会持续多久?”
他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哈佛现在的麻烦,本质是联邦政策转向带来的“结构性危机”——科研经费、税收、认证,每一项都是大学运转的关键支柱。一旦这些支柱持续承压,即便有569亿基金打底,也可能慢慢耗损学校的实力。
更重要的是,哈佛的挣扎从来不是 “一所学校的事”。作为全球高等教育的风向标,它如今面临的危机,也正在悄悄蔓延到更多美国高校:依赖联邦科研经费的院校,开始担心资金断供;手握捐赠基金的学校,要应对税收新政;就连招生、治理模式,都可能被外部力量重塑。
就像哈佛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纳夫·纳韦卡尔说的:“捐赠基金能支撑学校未来几十年发展,但当下的挑战会让投资组合承受更大压力。要平衡当下需求和未来责任,我们需要做得更多。”
一边是569亿的“家底”,一边是步步紧逼的财务危机,哈佛的这场“钱袋子保卫战”,不仅关乎一所大学的未来,更可能成为美国高等教育财务模式变革的缩影,改写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