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美国最高法院推翻了“种族意识招生政策”。如今,随着哈佛大学2029届本科新生数据的公布,我们终于能清晰地看到这一判决在校园里激起了怎样的涟漪。
少数族裔学生整体占比出现回落,而亚裔新生的比例却逆势增长,创下新高。在这一表象之下,是多个共同重塑美本申请格局的力量:标化考试时隔五年强势回归,直接浇灭了部分申请者的热情,导致申请总量出现多年来的首次大幅下降;特朗普时期对国际生的限制政策,迫使哈佛开辟了特殊的招生通道;同时,一项扩大的财务援助计划,正让近半数学生免于学费负担。这些变化交织,标志着美本申请已无可争议地迈入了“后平权时代”。
少数族裔占比下滑,亚裔招生逆势增长
根据哈佛发布的数据,2029届新生中,西班牙裔学生占比降幅最大:从2028届的16%降至今年的11%,这与2023年最高法院作出裁决后西班牙裔学生占比小幅上升的趋势形成逆转。黑人学生占比则下降2.5个百分点,至11.5%,尽管降幅较去年的4个百分点有所收窄,但仍延续了下滑态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亚裔学生的招生情况:2029届亚裔新生占比从2028届的37%升至41%,而在2027届至2028届期间,这一比例基本保持稳定。不过,哈佛并未公布白人学生及混血种族学生在新生中的占比,另有8%的学生选择不透露自己的种族信息。

图源哈佛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自“学生公平录取组织(SFFA)诉哈佛案”判决生效后,哈佛的学生种族构成一直备受关注。该判决推翻了延续45年的招生先例,哈佛此前就面临双重压力:
- 若学生人口结构无明显变化,可能会遭到包括SFFA在内的批评者及对平权行动持强硬立场的政府部门提起法律诉讼;
- 若少数族裔(尤其是历史上代表性不足的群体)招生数量下降,则可能引发校内学生的反对。
招生政策调整与申请数据变化
2029届新生的招生周期,还叠加了两项关键变化:一是特朗普当选第二任美国总统后的首个招生周期,二是哈佛恢复了标准化考试要求(此前受新冠疫情影响,哈佛已连续五年豁免这一要求)。
政策调整直接反映在申请数据上:2029届新生申请人数大幅减少,为47893人,而2028 届申请人数为54008人(当时申请者可选择不提交标准化考试成绩)。
申请人数下降使得哈佛的录取率从2028届的3.65%升至4.18%,为2020年录取2024届新生以来的最高值。

哈佛2019-2029届本科新生录取率
(图源The Harvard Crimson)
不过,这一申请人数仍是哈佛自2023届(最后一届要求提交SAT或ACT成绩的新生)以来的较高水平,较2023届申请人数增长了10%。在录取学生中,2003名被录取者中有1675人选择入学,入学率达83.6%,这也是哈佛连续第五年入学率超过83%。

图源哈佛官网
此外,哈佛在种族数据统计方式上的调整也引发关注。自2028届起,哈佛开始采用“仅统计选择透露种族信息的学生”来计算各个人种的占比,而2027届及之前则是“以全体新生为基数计算各个人种占比”。同时,哈佛去年未解释的统计差异,以及“混血学生将被计入其所属的每一个种族类别”的规则,都让外界难以准确判断2027届至2028届学生种族构成变化的真实幅度。
国际学生招生:挑战与应对并存
2029届新生中,国际学生占比为15%,虽较上一届下降3个百分点,但与往年整体水平基本持平。

图源哈佛官网
不过,国际学生的招生过程充满挑战。今年夏季,哈佛与美国白宫就国际学生招生问题多次产生冲突:5月,特朗普政府撤销了哈佛学生与交流访问者项目(SEVP)认证,威胁要剥夺其招收国际学生的资格,直至法院发布一系列临时禁令才暂缓这一决定;美国国务院还加强了对哈佛国际新生的入境审查,特朗普政府甚至试图禁止国际学生持哈佛资助的签证入境,这一举措也很快被法院叫停。
受此影响,至少有一名已被哈佛录取的国际新生,因特朗普政府对12个国家实施的入境禁令而无法入学。为应对不确定性,哈佛采取了多项非常规措施:首次允许已录取的国际学生在保留哈佛入学资格的同时,选择入读其他国家的大学;还以国际学生身份存疑为由,将候补名单录取时间延长至传统的6月30日之后。最终,2029届新生中,哈佛从候补名单录取了75人,远超去年的41人和前年的27人。
专业意向与财务援助:更多学生享受免费学费
在专业选择上,2029届新生的意向分布呈现明显特点:34.5%的新生计划攻读社会科学,26.7%选择自然科学,25.2%倾向于工程学,12.1%有意学习人文学科,仅有0.4%选择特殊专业方向。

图源哈佛官网
财务援助方面,2029届新生是哈佛扩大财务援助范围后的首届受益群体——哈佛此前宣布,家庭年收入低于20万美元的学生可享受免费学费。数据显示,本届45%的新生无需支付学费,其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还获得了涵盖食宿的全额财务援助。不过,哈佛并未公布本届新生中获得学校财务援助的整体比例。此外,20%的新生是家中第一代大学生,约21%的新生预计符合联邦佩尔助学金的申请资格。
哈佛文理学院院长霍皮·E·胡克斯特拉在周四的新闻稿中表示:“即便面临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我们对‘教育可及性’与‘机会公平’的承诺始终坚定不移。本届近半数新生能免费就读哈佛,这让我深感自豪,也对他们将塑造的未来充满期待。”
同行趋势:多所顶尖名校面临类似挑战
哈佛少数族裔新生占比下滑的情况,并非个例。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盟校近期也公布了类似数据:普林斯顿大学2029届黑人新生占比降至196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多所顶尖高校均出现“历史上代表性不足的少数族裔”招生数量下降的现象,这一趋势与最高法院推翻种族意识招生政策后的行业环境密切相关,也引发了教育界对“如何在合规前提下保障学生多样性”的持续讨论。
最后想说
综合来看,面对哈佛2029届新生数据,中国家庭与其焦虑于亚裔比例上升带来的竞争印象,不如理性把握其中透露的申请趋势:
- 标准化考试的重要性回归已成定局。哈佛恢复标化要求后,申请人数虽降,但整体生源质量更集中,这意味着中国学生需在SAT/ACT等标化考试中保持竞争力,避免因标化不占优而放弃顶尖学校申请。
- 但软实力仍需与成绩并重:哈佛83.6%的高入学率表明,顶尖高校仍看重学生与学校的匹配度。因此,活动规划不应停留于表面参与,而应聚焦于学术热情的深度挖掘;文书也不仅是经历的陈列,更是价值观与成长故事的真诚表达。在成绩与个性并重的录取逻辑下,对核心材料的精心打磨,依然是走进梦想学府的关键。
在这个正在重构的录取时代,真正的胜出者,将是那些在标化成绩与个人特质之间找到平衡,既能在分数上不逊色,又能在故事中站得稳的申请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