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涉及到大学录取的决定及学生选校环节中,有一个影响决策过程的因素是很多大学申请者可能没有重视到的:性别。
在很早之前,哈佛大学认可并支持多元性别认同,而不仅限于男性和女性这两种传统性别。
LGBTQ+
• Lesbian(指代女性同性恋)
• Gay(男性同性恋)
• Bisexual(双性恋或者双取向恋爱)
• Transgender(跨性别或者改变性别)
• Queer(酷儿)
+(指代更多性别取向和性别认同群体,如Intersex性别交叉者、Asexual无性恋者、Demisexual半无性恋者等等)
学生可选择认同传统性别(男性、女性),也可认同跨性别、非二元、无性别或酷儿等其他性别身份。此外,哈佛还提供性别包容宿舍,让学生无论性别认同如何,均可与任何同学同住。

(来源:CA网申系统)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对LGBTQ群体所有了解,但根据美国GLAAD (同性恋者反诋毁联盟)调查显示,近年来大家对 LGBTQ 接受度有所下降。
特朗普也在今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表示,“从今天起,美国政府的官方政策是,只有两种性别:男性和女性。”

(来源:外网新闻)
这让很多大学开始重新看待LGPTQ+的群体,哈佛、宾大带头禁止DEI相关项目,向特朗普政府“卖好”。
DEI时代终结的影响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正式关闭DEI(多元化、公平与包容)学生办公室,其官网上的“多样性声明”申请要求也被悄然撤下。
美国高校不要求多样性文书
麻省理工学院(MIT)宣布将不再要求教职申请者提交多样性文书,称学校会避免过度强调身份认同和个人背景,而更加强调申请人的学术和专业能力。

(图源:官网)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莎莉-科恩布鲁斯博士(Dr. Sally Kornbluth)表示,这一决定是在教务长、校长和六位院长的支持下做出的。科恩布鲁斯校长相信麻省理工学院即使不依靠DEI文书,也依然有能力建立一个包容的校园环境。
哈佛工程学院(SEAS)在2025年申请季中移除了所有DEI文书要求,仅保留技术性材料,个人陈述、研究计划等。
95%以上哈佛研究生项目的“多样性声明”文书要求已被直接删除。只有商学院和教育学院的博士项目仍然有这项要求。
多样性文书要求申请人分享对于DEI的经历、见解和承诺,被认为能够推动高校内DEI的发展。MIT也成为第一所放弃多样性文书的私立大学。
宾大限制跨性别学生参加女性运动
宾大官宣限制跨性别游泳运动员Lia Thomas参加女性运动。

(来源:ESPN)
Lia Thomas曾在2022年代表常春藤联盟学校参赛,并成为首位赢得NCAA一级联赛冠军的公开跨性别运动员。
教育部认为宾大派遣跨性别运动员参加女性运动的行为,侵犯了其他女性运动员的权利。
在宾大最终和教育部签订的和解协议中,宾大决定修改Lia Thomas为其创下的三项校纪录,同意恢复所有在NCAA一级联赛输给Lia Thomas的女性运动员的个人记录和冠军头衔,并向每位运动员发送推荐信。
(来源:ESPN)
此外,宾大还声称未来不会允许男性参与女性体育项目,且承诺会采用“基于生物学”的男女性别进行定义。
哥大和政府达成协议
不止哈佛,哥大也被爆出计划和特朗普政府达成协议。
据两位知情人士透露,7月11日,哥大和特朗普政府就学校未能保护犹太学生免受骚扰的指控达成了一项协议,哥大可能同意支付上亿美元赔偿金来了解此事。

(图源:The Straits Times)
目前协议正处于草稿阶段,协议内容包括将恢复政府此前对哥大取消的至少4亿美元联邦研究资金;但作为交换,哥大也将以提供近2亿美元赔偿的形式解决有关公民权益侵犯的指控,并增加招生和外国捐赠层面的透明度以及其他让步。

(图源:The Straits Times)
哥大这波谈判而非起诉的策略,在学术界受到了广大批评,认为是一种妥协和投降,也是对学术自由和学生权益的侵犯。
那么,哈佛、哥大这些顶尖名校接二连三向政府“求和”,是否会对留学生带来不利影响?
藤校学生“LGBTQ+”占比
美国知名论坛Reddit上有学生提问:“哪些美国大学LGBTQ+学生占比高?”
高赞回答是:“yale is#1(耶鲁第一)!”,当然还有其他藤校...

2018年,《耶鲁每日新闻》发布了一项面向2022届耶鲁新生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21%受访学生认为自己是LGBTQ+。而同届的哈佛受访新生18%是LGBTQ+。

布朗大学也是美国常青藤盟校,该校受访的学生之中,大约有38%认为自己是“LGBTQ+”。

布朗大学里的“LGBTQ+”群体已经大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因为在全美的民调之中,只有7.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属于“LGBTQ+”。
其他大学LGPTQ+占比攀升
八大藤校的LGBTQ+学生平均占比达到27%。

文理学院LGBTQ+学生平均占比最高,能达到38%。两所女子文理学院史密斯学院、卫斯理学院分别高达70%、61%。
受调研学校LGBTQ+学生占比低于15%的仅有6所:杨百翰大学(10%)、犹他州立大学(11%)、巴科内尔大学(13%)、迈阿密大学(14%)、圣母大学(14%)、克莱姆森大学(14%)。
没有一所参与调研的美国大学LGBTQ+学生占比低于10%!
谁可能会成为下一轮“靶子”?
一句话总结:谁的DEI做得最用心,谁最容易中枪。
耶鲁、布朗、康奈尔、普林斯顿,这些学校都有较强的DEI投入和自由派传统,特别是耶鲁,曾因校园抗议被政治人物点名批评。
UCLA、UCB、UCSD等加州大学系统,多年来是包容性政策和亚裔招生议题的焦点。尤其在种族招生方面,如果未来被认定“暗箱操作”,也可能成为“虚假索赔”调查对象。
跨性别政策明确支持的大学,密歇根大学、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等。未来可能因“厕所、宿舍、比赛项目”问题成为攻击目标。

(来源:外网新闻)
最近就发生了一起这样的事情,10月22日,马萨佩夸学区在纽约东区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指控纽约州教育厅干预学区治理、违反联邦法律,并试图强迫学校“允许生理男性进入女性更衣室和卫生间”。
事情起因于该学区9月9日通过的一项新规:所有学生必须使用与出生时登记性别一致的卫生间和更衣室;若学生有特殊需求,可申请使用“性别中立”设施。
然而,这一规定很快遭到纽约公民自由联盟(NYCLU)代表一位跨性别学生提起申诉。
州教育厅厅长贝蒂·罗莎(Betty A. Rosa)随后下令叫停这一规定,认为其涉嫌歧视,且可能对涉事学生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包括“羞辱感和被孤立感”。
这起案件不仅反映了当前美国围绕变性学生权益的法律分歧,也再次将“性别认同 vs. 生理性别”的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总而言之,跨性别群体在特朗普政府政策的影响下,可能未来不论是学校,还是个人层面,都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作为中国家庭,了解这一背景,对于我们判断未来留学选择、政策趋势、校园环境,已经不仅是有用,而是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