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家长问:
“近期不断有看到公众号上说哈佛大学等美国顶尖高校博士招生大幅缩减的推文,说中国留学生博士的严冬来临了,请问这是否是危言耸听?娃正在开始申请,明年的录取率真的会非常不乐观吗?”
我也看到了类似的推文。但因为过去一年里我已经习惯了“标题档”文章,所以当时并没有特别在意。不过在回答家长这个问题时,我还是去仔细看了一下信息源头。
原文来自哈佛校报 The Crimson 在 10 月 21 日发布的一篇报道,作者是两位在哈佛就读的本科生。文章的信息来源,是他们与哈佛文理学院(FAS,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下属几个系的5位教授邮件沟通获得的博士招生情况。这里的范围必须强调清楚:报道所涉及的是哈佛文理学院体系内的部分系,不是整个哈佛,也不是所有博士项目。

哈佛文理学院包括三大部分:理学部、社科部和人文部,而每个部下面有很多系。
文章中提到的6个系,分别是德语系、历史系、社会学系、进化生物(OEB)、分子和细胞生物学(MCB)、化学与化学生物学(CCB),这些项目确实出现了招生规模的缩减,有的缩减幅度看起来比较大。例如 OEB 从原本每年十人左右减少到三人,MCB 和 CCB 也降到了 4-5 人。历史系下两年合计招 5 人,而去年是 13 人。社会学系明年招 6 人,后一年暂停。
这些数字本身大概率是真实的,但不能因此直接推出“哈佛博士整体缩招 50%-70%”甚至“博士寒冬已来”的结论。
原因有两点很关键。
第一,人文学科和部分社科项目的博士招生规模本身就不大,从十个人变成五个人,绝对变化并不算大,但用百分比表达就会显得非常惊人,很容易造成“突然大幅缩减”的心理冲击。
第二,这些领域的博士生资助主要依赖学校本身的预算,而不是外部科研经费。哈佛文理学院院长在内部说明中已经明确,这是一项过渡性和暂时性的措施,原因包括联邦科研经费存在不确定性,以及捐赠基金税(endowment tax)上升带来预算压力。而博士 funding 是一个长期承诺,一个博士培养需要五到六年,平均每年资助成本约八万美元,总计就是四十至六十万美元。学校在整体预算周期紧张时,对这类长期承诺做出短期收缩,是可以理解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另一面:哈佛内部也有大量系和实验室的博士并不依赖 FAS 的预算,比如医学院体系、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计算机、部分生物医药实验室,以及依靠 NIH、NSF 等外部科研基金的实验室。这些项目的经费来源较为稳定,从目前的信息看,并未受到同样的影响。换句话说,缩减并不是全面性的,而是结构性的。
机构从今年四月份开始持续在做博士访谈节目,目前已经访谈了四十多位在读博士。几乎每个人我们都会问到经费和招生情况。总体的感受是:相比前些年确实紧了一些,但更多是心理层面的,实际科研和博士培养的核心运作并未出现根本性变化。
因此,说今年博士申请会变得更难,这句话我认为是成立的。但说“博士的门正在被关上”、“中国学生未来会大面积被拒之门外”,这样的表达是不准确甚至过度情绪化的。博士培养本来就是一个高度匹配、长期投入、适合少数人走的道路。它不是大众路径,所以只要还存在科研、知识创新和学术体系的延续,它就不可能真的进入“寒冬”。真正会发生的变化是:导师在选人会更谨慎,学生需要更加准备充分。
所以,今年的博士申请难度的确比前几年高,但这并不是“至暗时刻”,而是更需要实力。对于真正适合读博、喜欢研究、有学术潜力的学生而言,这条路依然值得走,而且依然可以走。
在自媒体泛滥、标题诱导情绪的时代,我们反而更需要静下心来,沉住气,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把实力准备扎实。这样,无论环境怎么变,机会永远不会远离认真准备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