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准备留学时都抱有一个信念:“只要能进藤校,就能安稳无忧。”
但现实往往打脸。进入一所精英大学之后,你很快会发现,比起“被录取”,“如何活得好、学得明白、走得出去”才是更大的命题。

最近,Dartmouth(达特茅斯学院)刚发布了2025届本科毕业生的离校问卷,覆盖了教学体验、生活满意度、职业去向、校园氛围、行为选择、政治认同等多个方面,称得上是一份“本科四年实录”。

数据背后,藏着不少对留学生选校、选专业、做长期规划的提醒。我们挑出几组最值得参考的,供你避坑思考。
01、90%学生满意教学,但生活槽点也不少
达特茅斯 2025 届毕业生中,有 90% 对自己的本科教育表示满意,其中超一半给出了“非常满意”。老师教学质量评分也非常高,95.5% 给出了正面反馈。
这得益于达特茅斯长期维持的1:7 超低师生比,本科生能直接获得教授关注。和大U相比,这里更像一个“有温度的小班制精英教室”。

但即便如此,达特茅斯也不是完美天堂:
- 64% 的学生对食堂和宿舍系统不满意,吐槽硬件老旧、餐食缺乏多样性;
- 面向学术支持的 Academic Skills Center,虽然 80% 学生知道它存在,但很多人觉得“用不上、没感觉”;
- 校内右派刊物 The Dartmouth Review 有一定争议,66%学生表示不喜欢或明确反感。
👉 藤校的学术体验可以很棒,但选校时不能只看教学质量,也要问问“生活面是否舒服”、“支持系统是否好用”。
02、选专业为兴趣发电,但也很现实地考虑职业发展
这届学生的专业选择是这么分布的:
67.4%:因为学术兴趣极强
27%:考虑未来的职业路径
9%:课程难度是考量因素
1%:听了爸妈的建议

所以你别再以为藤校生都只冲钱冲排名,他们其实也很理想主义。但现实感也没丢,专业选择这事儿既浪漫也算数。
对中国学生来说,一个提示是:别太推迟做职业方向规划。就算你是“为爱发电”,也要想清楚这门爱,能不能支撑你毕业后活得体面。
03、学习强度大,但节奏健康;假期安排很“卷”
来看学习 & 生活节奏的数据👇
- 每天学习 4–6 小时的学生最多,占了 38.2%;
- 睡眠方面,71% 每晚睡 6–8 小时,只有极少数熬夜至少于 4 小时;
- 刷社交媒体时间:超 50% 每天控制在 30–90 分钟之间;
假期安排(thanks to D-Plan 机制)也很丰富:
- 66% 选择带薪实习
- 56% 选择出行旅行
- 40% 投入研究项目
“卷得理性”:不是996式消耗,而是目标明确、有选择地分配精力。特别是灵活学期制度(D-Plan)为他们“间隔式成长”提供了系统可能性。
04、就业路径亮眼,但起薪差距也挺大
达特茅斯的“弹性D-Plan”为学生提供灵活的离校实习时段。在受访学生中:
- 60% 选择直接就业;
- 17.78% 进入研究生项目(非医法商);
- 8.89% 进入医、法、商项目深造;
- 其他人选择旅行、服役或Gap Year。
最受欢迎行业TOP3:
1. 咨询(26.92%)
2. 科技/工程(21.15%)
3. 金融(17.31%)
预期10年后,转型最多的方向是:
- 医疗健康(14.12%)
- 学术研究(12.94%)

起薪预期分布:
- 36.73%:$75,000–$100,000
- 30.61%:$100,000–$200,000
- 20.41%:<$50,000
- 10.21%:$50,000–$75,000
- 2.04%:>$200,000
地点方面:
- 92.05% 留美发展;热门州:纽约(21.52%)、马萨诸塞(16.46%)、加州(11.39%)
经济负担方面:82.35% 无任何学生贷款;
得益于学校对中产家庭的免家长缴费计划,绝大多数学生无负债毕业。
你毕业后能赚多少,跟你的专业、实习表现、资源利用密切相关。对中国学生来说,不规划、不拓展、不实践=白上名校。
05、自由主义占主流,但“多元”也有挑战
这部分很值得中国学生看一下:
- 78.6% 学生觉得“国家整体方向是错误的”;
- 政治倾向中,自由派 + 极端自由派合计近 70%;
- 只有 24% 的人表示在校园里“完全可以自由表达政治观点”,28% 表示“不太敢说”;
行为层面:
- 32% 大学期间首次饮酒
- 38% 第一次用药物发生在校内
- 47% 在大学中首次发生性行为
这些数据不是为了贩卖焦虑,而是提醒你:名校的“自由”,其实不是你想象中的“想干嘛干嘛”。
你会面临价值观冲击,会遇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张力”场面,你可能也会在“是否跟风”“是否拒绝”中体验独立性。
所以,对国际生来说,真正的适应不是“我能不能习惯美国的自由”,而是“我能不能在多元中保有自己的判断与边界感”。
总结!
- 别只看“能不能进”,要看“进了之后有没有机会成长”你不是来打卡名校,而是来借平台成长的。重点是它有没有路径让你动手做事、实习出击、接触真实行业。
- 选专业要有“两条腿”:兴趣+转化能力爱就够了吗?不一定。能不能实践?能不能连接实习?能不能输出“成品”?这是你要同时兼顾的另一条腿。
- 留学不是“放飞”,是“上场”不是去了就轻松,而是正式开始要自我决策、自我负责的阶段。这是你走向成年世界的预演,而不是四年国际学生保护期。
在资源丰富、自由度高、教学质量过硬的环境中,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是你“怎么走”。
对想申请美国本科的你来说,这或许是比一封 offer 更重要的提醒: 别把“我能不能进”当成终点,要把“我能不能在里面长成自己”当成发令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