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成了常态哈佛开始思考: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每年春天,哈佛的教师大会都会进行一场几乎仪式化的投票:决定当年毕业生的荣誉学位线。过去几年,这个数字一次次刷新。2022年,3.976;2023年,3.986;而到了2025年,它终于逼近4.0,来到了3.989

在这样一个平均分几乎封顶的校园里,成绩早已失去了区分度。于是,哈佛决定动刀,发布了这份名为《Re-Centering Academics at Harvard College》的报告,宣布要重新把学术放回大学的中心。报告直指当下的困境:当A成为常态,学习本身的意义,正在被稀释。

01、当A成为新常态

在过去二十年中,哈佛的成绩曲线几乎一路上扬。2005年,A的占比仅为24%;2015年,升至40%;而在2025年,这个数字攀上了60.2%,也就是说,这代表十个学生里能有六个学生可以拿A

教授们坦言,如今的评分已难以真正反映学生的学术水平。学生知道A可能代表出色,也可能只是差不多,它不再有区分力。更讽刺的是,学生并不觉得这是个问题。他们习惯了高分文化,也被它绑架。因为当A成为平均数,A-就成了警讯。许多人因此开始策略性选课:避开难度高、要求严的课程,转而选择能稳A的选项。

“我害怕A-,”一名学生坦白,“所以我宁愿上不喜欢的课,也要保住绩点。”成绩通胀的背后,不只是分数的膨胀,更是风险意识的蔓延。在哈佛,连学习,也变成了一场精密的博弈。

02、教授的两难

在另一边,教授们同样焦虑。超过一半的教师承认,他们无法按真正的标准打分。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打低分,可能会招致学生投诉;可能影响课程评价(Q分),甚至影响系里招生与经费。对于非终身教职教师而言,一个B,可能就是职业风险。一位教授苦笑道:“在哈佛,给出一个B,可能需要很大的勇气。最好等你拿到tenure之后。”

于是,宽松评分成了自我防御的手段。教师不再是权威的评审者,而成了学生满意度的管理者。成绩膨胀,不只是学生的策略,也是一种体制性妥协

03、学术空心化的危机

当高分触手可得,学习的挑战感就开始消失。报告中引用了学生的心声:“我从没被老师说过‘你可以做得更好’。”另一位学生说:“我上过的某门课,期末考试的题,在学期第一天就能写完。”

当课堂失去了真正的难度,学生就去别处寻找真正的挑战:双主修、辅修、科研、创业、公益、甚至加入各种精英社团。他们依然在竞争,只是竞争的舞台早已从学术转向履历。Claybaugh院长称,这正是学术空心化的表现:学生依然努力,却很难再从学习中感受到那种深层的成就感。大学,正在悄悄失去它最初的重心。

04、哈佛的成绩革命

这份报告不是单纯的自省,更是一场即将启动的改革。哈佛计划在未来数年内,逐步实施新的学术复位的政策:

  • 他们将引入A+等级,让真正卓越的表现重新被看见;
  • 在成绩单上标注课程中位分(median grade),让学生不再盲目追逐保A课;
  • 重新推行线下闭卷考试,不仅防AI作弊,也让学习回到真实的思考;
  • 同时,调整评分逻辑,努力不再自动等于A,成绩必须反映掌握与表现;
  • 还将推动院系间统一标准,减少宽严不一的不公。

这场改革的核心,是要恢复一种最基本的信念,教育的价值,不在于A的数量,而在于学习的深度与意义。

05、对美本申请者的启示

哈佛的这场成绩革命,其实也在为未来的申请者发出信号。美国顶尖名校,正在进入一个后成绩时代。在录取中,GPA固然重要,但已远不足以区分优秀。招生官更在意:

  • 你是否敢选难课?是否真正热爱学习?
  • 你是否能在知识中找到意义,而不是只在绩点中寻找安全感?

未来的竞争,可能不是谁拿了更多A,而是谁敢于面对不确定的挑战,谁在学习中展现出真实的思考力。正如报告结尾写道:“我们欠学生的不只是分数,而是一种让他们觉得学习值得的教育。”

06、写在最后

当哈佛开始重新定义好成绩,这不仅是一场校内的改革,更是一场关于教育初心的回归。也许未来的名校竞争,不再只是分数的比拼,而是谁,还愿意为知识本身而努力。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加拿大硕士择校:这些超高性价比的院校专业不可错过!

下一篇

香港使用繁体字还能撑多久?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