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一届忽然这么多人盯上“艺术史”?
如果你最近刷申请群,会看到一种奇妙的场景:一边是大家疯狂卷商科、卷AI、卷CS;另一边却悄悄冒出一批人说:“我想读点让我心情变好的东西。”“我真的不想再做Group Project了。”“我想学一点‘美’本身。”
于是,中国艺术史突然变成了一个特别“有气质”的选项。
而香港中文大学这个项目更是热到离谱,最关键是:CUHK 这一波不仅有 课程升级,还有11 月26日的线上说明会(重点来了),今天这篇文章,就给你一次性说明白。

课程有两个版本:你到底该选哪一个?
CUHK 中国艺术相关专业有两个路径:
授课型硕士:M.A. in Chinese Art History(1 年 / 2 年)
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文硕(Coursework)。
特点很鲜明:
- 不需要写硕士论文
- 课程密集 → 课堂讨论、阅读量大
- 侧重知识面和行业理解
- 适合跨专业 & 想转行 & 想进文博/艺术产业
- 时间短,全日制 1 年,效率很高
一句话总结:
“如果你想系统补知识,想尽快入行,想体验香港的艺术生态,M.A. 适合你。”
研究型硕士:M.Phil. in Chinese Art(2 年 / 4 年)
这是完全不同的路径。
MPhil =研究生研究人员。你将拥有:
- 一位长期绑定的导师
- 专门的研究主题
- 论文写作 + 答辩
- 学术研究训练
- 若未来想读博士,这条路最顺
但同时你必须:
- 扎扎实实做研究
- 阅读量巨大
- 需要大量史料准备
- 课程自由度高但需要自律
一句话总结:
“如果你内心有个学者魂,想读博士,想做学术,选 MPhil。”

课程本身有什么优势?一句话:资源密到夸张。
香港学中国艺术史,有一种很特殊的体验:“你看的不是资料,而是实物本身。”
什么叫资源密集?给你举例。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 大馆 Tai Kwun
- M+
- 各种本地基金会
- 拍卖行:苏富比、佳士得
- 私人收藏
- 异常丰富的展览季
你在课堂上讨论的是器物结构,课后你能直接去现场看真迹。这种体验,是很难用“学习”两个字概括的。
课程结构到底怎样?(不官方、不废话版本)
M.A. 文硕
- 全日制:每学期 4 科
- 兼读制:每学期 2 科
- 必修课在平日晚上(对上班族友好)
- 选修课可能在工作日下午或周六
- 课堂为主,阅读量大
- 小论文、展示、课堂讨论密集
- 训练视角 & 基础知识 & 行业理解
MPhil 研究型硕士
- 课程灵活
- 需要完成硕士研究论文
- 有正式的口试答辩
- 更接近PhD的训练
- 适合有明确研究方向的人
- 强度大、自由度高、需要极高自律性

你最关心的问题:就业怎么样?
文硕(M.A.)的典型去向:
- 博物馆、艺术馆
- 拍卖行(行政/协调/图录)
- 文化机构
- 教育、出版
- 画廊
- 项目管理
- 艺术相关策划
- 大湾区文化产业职位
MPhil 的典型去向:
- 博士(PhD)
- 研究助理/博物馆研究岗位
- 高校行政
- 学术机构项目
- 长期研究领域
一句话总结:
文硕走行业,MPhil 走学术。
为什么 CUHK 中国艺术史
一直这么受欢迎?(真实原因)
因为它真的满足了很多人心里那个特别细腻的愿望:
- 想认真理解“美”
- 想接近文物、器物、绘画
- 想知道历史如何塑造视觉文化
- 想在快节奏城市中找到精神空间
- 想进入艺术行业
- 想读博士但还没准备好
这个专业不浮夸,不“艺伎”,不“名媛班”,
它是真的:“以学术为根,以香港资源为助力,以亚洲视角为路径。”
很多人读完后说:
“这不是一个教你看古董的项目,是一个教你重新认识世界的项目。”
最后:你该怎么选?(最实用三问自测)
你问自己三句:
我未来是想做行业还是做研究?
- 行业 → M.A.
- 学术 / 博士 → MPhil
我能接受的学习节奏是?
- 清晰课程、系统学习 → M.A.
- 高度自律、长期写论文 → MPhil
我有没有明确研究方向?
- 没 → M.A.
- 有 → MPhil
选对路径,申请才算真正开始。
结语:艺术史不是“逃离内卷”,而是“另一个世界”
如果你对中国艺术、考古、绘画、文化史、器物流动、视觉文化、东亚交流有一丝兴趣——
这个专业会给你一个特别诚实、特别扎实、特别丰富的世界。
而 11 月的线上说明会,就是你走进这个世界的第一扇门。
- 提前准备好问题。
- 提前准备好好奇心。
- 提前准备好一个真正属于你的学习计划。
你会发现:“原来认真地看一件艺术品,也可以改变人生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