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刚进国际学校两个月,其他学科都能稳定在 95 分左右,唯独英语只考了80分,每天花很多时间背单词、写作业,成绩就是不见起色。”
“我们家孩子以前在体制内英语经常考满分,进了国际学校后,其他科目都能跟上,偏偏英语拖后腿,上次单元测还因为没读懂题目,丢了不少分。”
“为了让孩子适应,我们在进学校之前特地报了英语衔接班,可现在英语还是不上不下,平时作业倒是都认真完成了,但一到写作就卡壳,写出来的内容要么太短,要么没逻辑,急死人了!”
最近不少国际学校在读的家长都在为类似的问题焦虑,孩子在体制内打下的英语基础不算差,可进入国际学校后,英语却成了拉分的 “短板”。
这真的只是孩子“不适应”或者“不够努力”吗?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两种教育体系对英语能力的定义和培养路径截然不同。
在传统体制内,英语学习往往围绕“语法+词汇+应试技巧”展开,强调标准答案和记忆复现;而国际学校的英语学习核心是ELA(English Language Arts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更强调深度阅读、批判性思维与结构化表达。
换句话说,体制内练的是“解题能力”,国际课程考的是“思维与沟通能力”。这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文本,还要能分析作者意图、联系现实议题、形成个人观点,并用清晰、有逻辑、有文采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输出。
这种转变不是孩子的能力不足,而在于缺少一套与国际课程深度对齐、又能落地到每日学习中的支持系统。
机构ELA英语同步课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设计,我们不做泛泛的“提升英语”,而是聚焦孩子每天在学校接触的真实教材,从阅读理解到分析写作,提供阶梯式、可落地的能力支持。
#1、英语成绩不理想的两个核心问题
很多家长误以为,只要多背单词、多读课文、按时写作业,英语自然会进步。但在国际学校,英语学习的本质是ELA课程的入门适应期。
ELA课程不只是 “学英语”,更侧重通过英语培养“批判性阅读 + 分析性写作 + 主题探究”的综合能力,这也是很多孩子不适应的关键:
1、阅读跟不上:词汇量 + 主题理解双重脱节
国际学校的英语教材进度极快,且主题难度远超体制内。以贝赛思G6为例:Q1会接触宗教、反对恐怖主义、人权平等这类非虚构的人物传记,Q2直接切入高难度的反乌托邦主题长篇小说。

(蛇贝G6练习册)
这些主题孩子此前几乎没有接触,不仅需要大量陌生词汇的积累,还需要理解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深层立意。
很多孩子看似在 “读课文”,实则因为词汇量薄弱、阅读速度慢,只能停留在 “认识单词” 的层面,根本无法吃透文章逻辑,后续做题自然容易出错。
2、输出能力弱:写作成了最大 “拦路虎”
国王学校G8年级的Amy同学刚来到赛米时,带着一份不太理想的英语成绩单——B班,不及格。和许多在国际体系中挣扎的孩子一样,Amy面临的不是“不想学”,而是“跟不上:语法规则模糊不清,词汇量捉襟见肘,阅读写作更是成了“老大难”。我们的老师在与Amy初步沟通后发现,她的问题根源在于知识体系零散和能力与课程要求脱节。
这是中国学生的通病:认识的单词不会用,作文内容单薄、篇幅短小,即便语法正确,也难以拿到高分。
无论是英系、美系还是IB体系的国际学校,英语写作更看重 “分析性表达”,需要有清晰的逻辑框架、恰当的修辞手法,而不是简单的 “句子堆砌”,这恰恰是常规课堂和作业无法覆盖的训练重点。
